![]()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房志榮神父 房志榮神父,是耶穌會士,擁有羅馬宗座聖經學博士學位,曾任輔仁神學院院長。神父學貫中西,精通九國語言,提倡以中華文化的角度,領悟天主的啟示。神父見解高深,文筆優美,深具學者及文人風範,拜讀其大作,實為心靈的饗宴。 本專欄的反省實踐、信友禱文部分,仍由禮儀研究中心提供。歡迎各位朋友加入撰寫行列,並提供意見。 常年期第三十主日 房志榮神父 著 默想: 本主日的路加福音18:9-14有兩個特點,一是結束了路加的長篇旅行報導:由加里肋亞,經撒瑪黎雅,到達猶大邊境(路9:51-18:14)。二是連同上個主日的福音,說出了祈禱的兩個要訣:恆心(上個主日的寡婦)與謙卑(本主日的稅吏)。耶穌講的這些比喻,常有許多細節,又生動活潑,值得欣賞。上周的不義法官和窮寡婦的比喻,本主日的法利塞人和稅吏登殿祈禱的比喻,都繪聲繪影,如見其人,路加這樣仔細記述,無非是要告訴人,怎樣祈禱才是天主所喜悅的。「祈禱」是路加福音發揮得又多又廣的主題。在此,我們即刻體驗今天的福音中,耶穌如何用五節經句(10-14)告訴我們該怎樣祈禱。 「祂(耶穌)對那些自以為正義而鄙視別人的,講了這個比喻:『有兩個人上聖殿去祈禱,一個是法利塞人,另一個是稅吏。』」(9-10)人人都需要悔改,悔改的第一步就是改變生活中的某些作風。當人果敢地按照福音精神度日時,卻又掉進一個微妙的誘惑:判斷別人沒有像自己那樣真心悔改。比喻中的法利塞人可作殷鑑。耶穌時代的法利塞人是正統猶太主義的精英,他們鄙視為羅馬人收稅的稅務員。因為這些人在徵收稅務時,很難不從中取利,以中飽私囊,像匝凱那樣(參閱路19:1-10)。耶穌把這兩種人刻畫出來,比喻的框架是在聖殿裡祈禱。 「法利塞人獨自站著,這樣祈禱說:『天主,我感謝祢,因為我不像其他的人一樣勒索、不義、姦淫,也不像這個稅吏。我每周禁食兩次,凡我所得的都捐出十分之一。』」(11-12)這不是祈禱,而是自言自語;雖然在言語中提及天主,卻只是自我誇耀,不把祂當作義德的根源。此外,這輕看別人、高抬自己的法利賽人,數出的善行是守齋和十分之一的奉獻,卻不提公義及愛天主的義務(參閱路11:42)。他注重的是外表可見的事(瑪6:16-18),也就是法利塞人所依靠的出於法律的正義(斐3:6),但內心的態度,尤其是對他人的愛德,卻絲毫不提,反而是一竹竿打翻一船人,好像除他以外,世上沒有一個好人。 「那個稅吏卻遠遠地站著,甚至不敢抬頭看天,只是捶著胸,說:『天主呀,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吧!』我告訴你們,這個人下去回家,已成為正義的了,而另一個卻沒有。因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那自謙自卑的,必被高舉。』(13-14)稅吏謙遜的態度和祈禱用詞,與法利塞人的傲慢和自我膨脹的禱詞,形成強烈的對比。這對比在耶穌的結論裡達到了頂峰。首先,人在天主前自認卑微,求主垂憐,會得到天主的寬恕:因此這人回家,成為正義的了。但人若數算自己的功勞,自滿自足,不再全心信靠天主,甚或鄙視他人,絕非成聖之道,不能成義。耶穌把這個道理塑造成兩句成語:凡自高的,必降為低;凡自卑的,必被高舉。反省與行動:
禱文:
禮儀歌曲:蘇開儀老師建議 |
|
|||||||||||||||||||||||||||||||
您若要定期免費收到本網站最新資料,請點選.... 首頁|典章與書籍|禮儀專題|實用篇|交流坊|典藏目錄|關於我們|首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任意轉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