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Home
禮儀典章與書籍 禮儀專題 交流坊

 

 

實用篇「主日感恩禮」
 
實用篇「禮儀經文」
 
實用篇「禮儀慶典照片」
 
實用篇「禮儀設計」
 
實用篇「祈禱文」
 



 

房志榮神父
  在新的禮儀年度的開始,我們特別邀請聖經大師房志榮神父,為大家主筆接下來三年讀經循環的「讀經默想」專欄。

  房志榮神父,是耶穌會士,擁有羅馬宗座聖經學博士學位,曾任輔仁神學院院長。神父學貫中西,精通九國語言,提倡以中華文化的角度,領悟天主的啟示。神父見解高深,文筆優美,深具學者及文人風範,拜讀其大作,實為心靈的饗宴。

   本專欄的反省實踐、信友禱文部分,仍由禮儀研究中心提供。歡迎各位朋友加入撰寫行列,並提供意見。

乙年 復活期第三主日

房志榮神父 著

默想:

  本主日感恩禮的福音由若望轉移到路加。復活的事實重要,復活後的顯現也很重要;描述耶穌復活後的顯現,若望是高手,復活主日和復活期第二主日,我們聽過他有關復活當天晚上及八天後耶穌顯現給門徒的精采報導。今天路加又對我們說什麼呢?耶穌顯現給往厄瑪烏去的兩個門徒,已在復活節當天的感恩禮中聽過(如果是在薄暮時分慶祝),今天要聆聽的是故事的續篇(路24:35-48):二門徒當夜由厄瑪烏趕回耶路撒冷,「把在路上所遇到的事,和在分餅時認出耶穌的經驗,敘述了一遍」。就在這時,「耶穌站在他們當中,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這和若望所報導的一樣,耶穌復活後的顯現,給人帶來平安,以猶太人的shalom作為祂的祝福。

  但接下來,路24:37-43跟若20所說的兩次顯現就很不同:「他們都驚慌起來,想是見了鬼。耶穌對他們說:你們為什麼驚慌?……看看我的手,我的腳,分明是我,你們摸摸看,鬼是沒有肉,沒有骨頭的,你們看,我是有的。說了這話,就把手和腳指給他們看。他們由於歡喜,還是不敢相信,只是驚訝。耶穌說,你們有什麼吃的沒有?他們便給了他一片烤魚。祂接過來,當著他們的面吃了。」對於從希臘文化皈依基督的路加來說,人卑微的身體要光榮地復活,是不易接受的;也許正因如此,路加才把復活的耶穌寫成苦口婆心的老師,用看、摸、吃,種種肉體感官的方式,一步步地說服門徒們,死而復活、臨在他們中間的就是祂。

  今天福音的第二大段,路24:44-48的五節經句也是內容豐富,文意飽滿,是路加福音中耶穌最後的訓話:先給舊約作了一個總結,並啟發門徒們的心智:「以前我還跟你們在一起時,對你們就說過這話:凡是梅瑟法律、先知和聖詠上關於我所記載的話,都必須應驗。於是耶穌開啟他們的心竅,使他們理解經書。」然後指出全部舊約的精華:「經上曾這樣記載:默西亞必須受苦,第三天從死人中復活」。最後預告「人要因祂的名字把悔改的信息,從耶路撒冷開始,傳報給萬民,使他們得到罪赦。」最後是門徒們的角色:「你們就是這些事的證人。」每位領過洗,獲得基督復活新生命的信友都包括在這些門徒們裡,都要為基督的復活作證。

  讀經一和讀經二是兩個為耶穌復活作證的傑出典範。伯鐸在宗3:13-15、17-19中,從聖祖講到僕人耶穌,從外邦人比拉多講到在場的聽眾,說他們否認了一個聖而且義的人,殺害了生命之源,但天主使祂從死人中復活了,「我們就是這事的見證人。」若一2:1-5是第一世紀末,若望在厄弗所寫給小亞細亞信友的書信。若望勸信友們不要犯罪,「但是,誰若犯了罪,我們在父那裡有正義的耶穌基督作辯護。祂為了我們的罪,自己作了贖罪祭,不但為我們的罪,而且也是為全世界的罪。」這證言與伯鐸在福音裡所說的前後呼應:「人要因祂的名字把悔改的信息,從耶路撒冷開始,傳報給萬民,使他們獲得罪赦。」

反省與行動:

  1. 我常在讀經、祈禱、服務、感恩聖事和日常生活中,與復活的主耶穌相遇嗎?
  2. 我明白聖經上記載的,「默西亞必須受苦,第三天要從死人中復活」的意義嗎?
  3. 我如何在生活中傳報基督復活的喜訊,帶領眾人皈依基督?

禱文:

  1. 請為新教友祈禱。基督徒是耶穌復活的見證人。祈求仁慈的上主恩賜每一位基督徒,尤其是新教友,常能在感恩禮中與主親密結合,以火熱的心,向世人宣報基督復活的喜訊,幫助眾人走向永生。
  2. 請為提升公共工程的安全祈禱。台中捷運工安意外,折損了生命,並讓家庭破碎。祈求仁慈的上主恩賜政府和業者,尊重專業,並依循標準程序施工和交通管制,以確保公共安全。
  3. 請為平息天災人禍祈禱。各地的天災人禍,是全人類共同的苦痛。祈求仁慈的上主平息各地的天災人禍,尤其是葉門和敘利亞的內戰,埃及的恐怖攻擊,巴西的政治改革,和台灣的旱象。

禮儀歌曲:蘇開儀老師建議


 

 




   

您若要定期免費收到本網站最新資料,請點選....
我要訂閱免費新資料!


首頁典章與書籍禮儀專題實用篇交流坊典藏目錄關於我們首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任意轉載。
有任何需要與意見,歡迎直接與我們連絡:

天主教輔仁聖博敏神學院禮儀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