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聖像與信仰 錢玲珠 神是美麗的唯一根源。(智13:3) 信仰,是神人之間美麗的遇合,在人心中產生的堅定不移的信念。這珍貴的信仰可以由三種途徑來傳遞:聖經、聖傳,與聖藝。其中,人對神要抒發深濃的欽崇敬畏之情,或是表達我們的信仰,最容易的方法,就是聖藝:把信仰的內涵,或簡單、或深刻的以圖像描繪出來。而在文化不普及,文盲眾多的時代,以圖像來表達信仰、傳遞信仰,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徑。於是,聖像,就成為基督宗教世界中美麗的無聲之教。自古至今,我們可以由這些對信仰的藝術表達中,看見不同世代的基督徒,與基督的關係、信仰的內容,以及信仰生活的面貌。 聖像激發信仰熱忱 基督的教會,在主曆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頒發「米蘭詔書」之前,是一個受難的教會。基督徒隨時可能被抓、被羞辱、被凌虐、被丟進鬥獸場,他們的生命和尊嚴,被殘酷地剝奪和踐踏。但是,在這樣險惡的情勢下,大部分的基督徒仍然堅守信仰,並以圖像表達信仰,不僅傳揚心中所信,也藉以凝聚教會團體,激發信友的信仰熱忱。這些簡單、原始的圖像,常常可以在當時的家庭教會、地下墓窟……中看到。大體說來,這些圖像可以分為:象徵性、人物性、故事性……等幾種。 象徵性的圖像,是聖像畫的緣起,透過教會的象徵,信友不僅宣認自己的信仰和基督徒的身分,也藉以更活在信仰的氛圍中。最為人熟知的,就是以魚表達耶穌基督的身分;
3以長青樹、孔雀(鳳凰、不死鳥),表達永生和復活;以棕櫚枝表達凱旋;以十字形的船錨表達救恩的希望;以船代表教會;……。4 自初期教會在教難時期就開始發展的聖像藝術,不僅激勵了那個為信仰受苦的時代的基督徒的熱忱,此後的世世代代,聖像藝術也都是信友靈修道路上的重要支柱。藉由聖像,可以更容易激發人內在的情感,划向信仰的深處。林布蘭特在1968-69年的畫作「蕩子回頭」,就曾幫助多少人體會天主的慈愛,而衷心的一再悔改、皈依。 9 聖像融入信仰生活 就東方教會而言,聖像畫(icon),一直是信仰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和生活緊密相扣。東方教會認為:聖像畫的作用不在於表達今世的短暫之美,而是彰顯來世的永恆之美與光榮。因此,聖像畫只有兩度空間,而無「透視」的立體之感。顯示聖像畫的情境,是一個改變了的新世界,並且保證我們的末世希望將會實現。10 於是,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可見聖像畫,提升人的性靈,渴慕天主之國的新世界、新生命。不僅聖堂壁面的每一吋空間,都畫滿各種聖像,信友家中也供奉著許多聖像,教友身上,還隨時攜帶著聖像。初生的嬰孩要在聖殿的聖像前奉獻;教友亡故出殯時,棺木上也放著聖像。可以說,在東方教會中,不可一日無聖像。信友由出生到死亡,整個生命,都與聖像息息相關。 11 台灣地方教會於2001年,召開「新世紀新福傳」大會,第一年,執行的主題是「建立信望愛的家庭」,恭迎基督入王於家庭。筆者受邀與主教團合作,在台灣各教區介紹基督的聖像,並鼓勵教友在家中恭奉基督聖像,家人常於基督聖像前團聚、祈禱,奉基督為一家之主,從而加深和基督的關係。此外,在辦公室、社區、機關團體、校園,放置聖像,隨時和基督作靈性上的往來,也是另一種型態的聖化生活。 香港聖母領報堂收藏著一幅1993年的「聖神降臨」聖像畫,描繪的不是兩千年前發生在耶路撒冷的奇異事件,而是聖神降臨於今天的香港。畫中領受聖神的宗徒們,都是華人;畫的背景,是香港的主教座堂和特有的摩天大樓城市景觀。12 對於在畫前祈禱的香港人而言,聖神降臨,不只是發生在遙遠的兩千年前,在遙遠的中東地區的歷史事件,而就是此時此刻,發生在香港教會的救恩事件!聖神,就降臨在我們身上、在我們的生活中! 聖像詮釋信仰內容 正如同禮儀上十分重要的概念:信仰律就是祈禱律和生活律:相信什麼,就如何祈禱、如何生活;同樣,聖像也是一樣,相信什麼,就畫出什麼、活出什麼。聖像,是幫助我們認識信仰、深化信仰的一道有力路徑。每一幅聖像,都蘊含著豐富的信仰內涵,耐人尋味,值得深思默想。 十字架是救恩的核心標記,因此,歷代來,都有以十字架為主題的聖像畫。最有名的,當然是聖達米盎(San Damiano Cross)十字架。這尊當年在亞西西聖達米盎聖堂對聖方濟說話,如今高懸在聖嘉蘭會院的十二世紀的作品,十分生動。主角基督,赤裸地掛在十字架上,只有腰際圍著一塊象徵復活的白布。但不同於後世基督的容顏枯槁、痛苦,身形削瘦、扭曲的苦像,此處,基督雙目炯炯有神的張著、望著。基督身旁,有著當年歷史中的耶穌在十字架上獻出生命時的聖母、若望宗徒、聖婦們環繞著,還有一語道破耶穌真是「天主子」的百夫長,以及刺透了耶穌肋旁的士兵。耶穌的肋旁,流出血和水:水,流成了聖洗聖事;血,流成了感恩(聖體)聖事。加上手腳的五傷,是基督為愛而毫不保留的奉獻自己的記號。他的死,換來了我們的生。在十字架的兩翼,天使們不勝驚異地在傳頌這驚天動地的救恩奧蹟。 至高光榮的天主,請光照我幽暗的心靈,賞賜我正確的信德,篤定的望德,和成全的愛德;洞察力和智慧;好讓我能永遠遵守你神聖且確切的誡命。阿們! 14 除了十字架的奧秘,基督一生的救恩事件,也是常常在聖像中被闡釋的主題。尤其是他的降生奧蹟和逾越奧蹟。台北天主教輔仁聖博敏神學院禮儀研究中心,收藏著兩個由不同的小聖像所組成的十字架。其中一個的主題是基督的降生奧蹟,另一個,則是逾越奧蹟。在降生奧蹟的十字架中,包括了預報救主基督誕生、聖母訪親、聖母與若瑟赴白冷、耶穌聖誕、東方賢士來朝、獻耶穌於聖殿、耶穌受洗,七個救恩事件。而逾越奧蹟的十字架,則包括耶穌榮進耶路撒冷、主的晚餐、十字架上的祭獻、耶穌復活、復活的基督顯現給婦女,五個救恩事件。我常在課堂上或演講中,用這兩個十字架來說明禮儀的精神,或介紹耶穌基督。圖、言並行,效果遠大於單純的講述。聽者藉著這兩組聖像畫,非常容易明白並接受我所要宣講的訊息。 我們常在古今中外的聖堂中、書本上,看見各種類型、材質、尺寸的聖像,內容有聖經故事、教會教導、聖母和聖人的態像……。它們都是用最美麗的方式,詮釋信仰內容,並吸引人走向基督。 聖像反映禮儀真貌 聖像畫中,常反映出作畫時代禮儀生活的真實面貌。最明顯的例子,是拉文納的兩個重要的洗禮堂:五世紀的主教座堂洗禮堂(The Neonian of Orthodox Baptistery, or The Baptistery of the Cathedral),15 以及六世紀的亞略洗禮堂(The Arian Baptistery)中圓屋頂(dome)的耶穌受洗圖。兩幅圖像都是耶穌裸身站立在約旦河中,洗者若翰為他施洗。值得注意的是:原本兩幅畫中,若翰的手都是放在耶穌的頭上,很明顯的,是依當時按住受洗者的頭,使受洗者全身都浸入水中三次的洗禮習慣所描繪。但前者的圖像在二十世紀中葉改建時,卻改為若翰手拿盛水器,往耶穌的頭上澆水,這已是後代舉行洗禮的方法了。 16 此外,1988年,由Zenon隱修士所繪的「紀念俄羅斯民族接受基督信仰一千週年」的聖像畫,是一群男女老幼,在河中受洗的圖像,也可以得知,第十世紀末,俄羅斯舉行洗禮時隆重歡樂的場景。 17 也有許多聖像,記錄了感恩禮在歷史長河中的不同風貌。感恩禮的緣起,當然是基督的最後晚餐,自古至今,已不知有多少畫家,畫過最後晚餐圖。大體而言,多半是描繪聖經中記載的場景,如最享盛名的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在十五世紀末年所繪的作品。18 而藝術家主保,道明會士安吉利哥(Fra
Angelico),在十五世紀中葉所繪的兩幅最後晚餐圖,已將之與感恩禮連在一起,耶穌在餐桌前派送聖體給跪領的門徒們,而且,聖體已是今日薄薄一小片麵餅的形狀了。 19 禮儀年,是基督徒跟隨教會的腳步,在一年的週期內,活出基督救恩奧蹟的韻律,將信仰落實在生活中。禮儀年慶祝的瞻禮,主要是和聖三、特別是基督的救恩事件相關的慶節;也包括襄助基督救世大業的聖母的慶節;以及充分和聖寵合作,為信仰犧牲、或活出基督生命來的聖人們的紀念。 21為了更能彰顯這些慶節的精神,幫助信友在禮儀中更虔誠的敬拜與慶祝,歷代以來,有太多精采珍貴的聖像畫作流傳下來。 22在東方教會聖像畫(icon)的傳統中,就有意蘊極豐富且系統完整的有關聖三、救恩事件、聖母、和聖人的畫作,除了禮儀空間中充滿這些聖像畫,還在特別的禮儀慶節中,陳設適合當天禮儀精神的聖像畫,供信友敬拜。 23 聖像蘊含文化色彩 大家可能對美國《國家天主教報導》(National Catholic Reporter)週刊社在2000年甄選出的耶穌像的首獎印象深刻。畫中的耶穌,黑皮膚,厚嘴唇,貌似女子(此幅畫像的模特兒是位女性),神態莊嚴的看著我們。他站立著,身著黑袍、白外氅。黑袍,象徵人心缺乏愛;白外氅,表示耶穌為黑暗、冷硬的世界,帶來光明。耶穌的頭上有光環,表達他的聖潔;耶穌的左側,有一個「陰陽」圖騰,表達耶穌完美的和諧;耶穌的右側,有一支張掛著的羽毛,既表達他的全知,也象徵聖神,和美洲的原住民。 25 而這幅聖像,讓我們聯想到非洲風格的聖像。非洲,可以說是在聖像本地化上,表現最亮眼的種族、文化群體。有太多作品,都深深震撼人心,或者能引人會心一笑。有一幅奈及利亞的「預報救主基督降生圖」,畫作的背景是草原,髮型、服飾都相當現代非洲的聖母,坐在石凳上。一位有翅膀的天使,跪在她面前,展示一封信箋,信箋之上,飛舞的是如白鴿狀的聖神。多麼俏皮又讓人喜愛的圖畫啊!在非洲大陸,這樣一幅畫像,一定能引起許多人的共鳴,也立刻就明白「聖母領報」的意思。 26 2000年七月,筆者赴印尼巴里島參加「東南亞禮儀年會」時,曾驚訝於印尼聖像的本地化是如此出色!後來,又到東北亞和東南亞開會,才發現亞洲的聖藝本地化,實在有出人意表的成績。 而在華語教會,香港,早早就有米蘭外方傳教會(PIME)致力於聖像本地化的努力,不僅將聖像畫中的文字改變成中文,也將香港著名的建築物,畫進聖像畫中,讓人一見,便知是香港。港人見畫,更能體會基督實在親臨在香港的社會中、人群間。 台灣的原住民,是在聖像的本地化上,最天縱英才的族群。台東的聖馬爾定堂,有許多畫在竹篾上的聖經故事圖像,畫中的耶穌是原住民,圍繞在耶穌身邊的大人小孩,也是原住民,都身著原住民服飾。屏東三地門的聖堂屋頂,畫的是原住民眼中的創世紀,色彩鮮豔亮麗。而最突出的,是台東土板天主堂的木刻聖三像,是真實的三位一體,身軀合一,只有一雙手,一雙腳,但有三個頭,共用四隻眼睛。軀體正中間,是發光發熱的太陽,象徵聖三的本質是光和愛。而聖三,正穩穩地站立在地球上,顯示他們是宇宙之主。這尊像,是這麼生動地表達出原住民所瞭解的聖三。 27 聖像,對基督徒而言,不是為了欣賞的藝術品,而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的信仰狀況,以及與基督的關係。 台灣藝術巨擘楊英風大師,曾在1964年,雕塑過一尊耶穌苦像。十字架上的基督,心是空的。 28在像前默觀的人,立即聯想到: 基督耶穌雖具有天主的形體,並沒有以自己與天主同等,為應當把持不捨的,卻使自己空虛,取了奴僕的形體,與人相似,形狀也一見如人;他貶抑自己,聽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斐2:6-8) 基督完全空虛自己,空虛到毫無私心,一心顧念的,只是眾生飢渴。作為一個基督的跟隨者,我們又是如何呢?我們真能如同耶穌,眼中只有人而無我嗎?還是,我們其實為自己盤算的,遠超過為別人的思量呢?面對著為了我而完全空心的基督,我可以怎麼作,才能讓空心的祂,透過我,而彰顯給別人呢? 芝加哥,是美國知名的大都會。Roger Brown畫過一幅「基督在1976年進芝加哥城」(The Entry of Christ into
Chicago in 1976)的畫像。看畫的人,立即聯想到耶穌榮進耶路撒冷城的盛況。當年,耶穌騎著小驢子進城,群眾高舉著棕櫚枝,夾道歡呼!甚至脫下外衣,鋪在地上,讓小驢兒載著基督踏過。此刻,穿著白袍的耶穌,不是騎驢,而是站在拖板卡車的平台上進城,並且向疏落地立在街道兩旁和道路盡頭的人揮手。路旁的人,有少數舉起手來回應,但多半,只是冷漠地站著。卡車前面,有一位,只有一位,拿著棕櫚枝,為耶穌的座車鋪設道路。 每一位基督徒都可以、也需要自問:為我,基督究竟是誰?他給我生命、給我愛,又毫不保留的為我付出一切,我是如何回應他? 結語 在21世紀之初的今天,反省聖像與信仰的關係,我們發現,這真是一條美麗的道路,而這美麗的源頭,就是基督。兩千年來,我們不斷用最美麗的方法,表達基督和信仰,邀請人來認識基督和信仰,也讓聖像融入我們的生活,激發我們的信仰熱忱,並在聖神的默感下,繼續創作和此時此地的文化相結合的聖像,反映我們信仰的狀況,以及禮儀的生活。 聖像的美麗和色彩激發我的祈禱。 ——原文刊載於《神思》,60期,香港:思維出版社,2004年,24-40頁。 注釋:
|
|
||||||
您若要定期免費收到本網站最新資料,請點選.... 首頁|典章與書籍|禮儀專題|實用篇|交流坊|典藏目錄|關於我們|首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任意轉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