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性別選向墮胎無動於衷

  【撰文Colin Mason】超音波的發明常被認為是維護生命運動(pro-life movement)的一項恩賜。自從超音波被普遍使用後,無數的生命被保存下來,母親可以看到小生命在子宮內奇妙地發展。然而,不可思議的是,超音波的威力已被誤用為反對生命的原因,因為它不只可用來展現子宮內的生命力多麼強,多麼美,也可用來提前告知孩子的性別。結果,駭人聽聞的是,由統計數字上得知,有更多的胎兒因性別的原因遭受墮胎。在人口嚴格控制政策下的印度和中國,此問題更形嚴重。這兩個國家的家庭中不准養很多小孩,在人們急需男丁幫助農務,和「養兒防老」的觀念下,為生男嬰而墮女胎或殺女嬰的情形時有所聞,同時也造成男女失衡的危機。

 

  根據聯合國人口部(UN Population Division)的統計,中國當前男女性別比率為94 : 100,美國是103 : 100,而英格蘭則為104 : 100。印度的統計數字不見得樂觀。2007年時,男女嬰的比率為93 : 100。根據聯合國更進一步調查,性別選向墮胎和殺嬰已被證實是使全世界減少至少6千萬女孩的主要元凶,這個數據恐怕還要再高。然而,常自詡為女性發聲的女性主義者卻常常在這個議題上消失無蹤。他們贊成墮胎合法化,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同時也默許了性別選向墮胎和殺嬰。贊成墮胎者經常非難反墮胎者仇恨女性,但詳看全文後,當可認清,贊成墮胎者的盲點正是看不見(或故意不看)他們極力提倡的訴求,正是許多女胎及女嬰葬身陰府的幕後推手。

 

  雖然中國和印度都立法禁止性別選向墮胎,但成效不彰。許多媒體,包括中國和印度,均同聲譴責中國一胎化政策導致男女失衡現象更形惡化。然而,一個更普遍的問題產生了,人們的態度明顯轉變,變得讓這個問題一直發展。這種態度不只出現在中國和印度,甚至在美國也一樣。大部分的美國人視性別選向墮胎為遠在第三世界才有的現象,因為那裡的社會形態老舊陳腐,對女人的觀念過時,是他們的文化模式。事實上,根據刊載在長老教會維護生命報(Presbeterians Pro-Life News)的調查結果顯示,接受調查的美國人中,有79%認為不能因為只是女人不喜歡孩子的性別,墮胎就合法。許多人認為性別選向墮胎正好就是一種根本上的「厭女症」(mysogyny),是在女胎尚未出生時就歧視她的可怕心態。

 

  既然如此,抗議人權受迫害的吶喊在哪裡?面對如此澈底地反女性,如此蠻悍的迫害者,自由主義者的憤怒又在哪裡?聯合國正在哀悼這場悲劇時,活躍的女性主義者又在哪裡?並不是美國的女性主義者都接受性別選向墮胎,有時其中少數人還是會起身譴責。但對這個應該被她們冠上「向女性施暴」,必須反對的議題,絕大多數女性主義者卻冷默以對。

 

  女性主義的實值訴求,和實際優先之事即是:墮胎合法化。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情願以其他更珍貴的訴求為祭品。結果就是女性主義者常常在辯駁性別選向墮胎,或欲將之廢除時裹足不前。有一篇文章名為Can Sex Selection Be Ethically Tolerated(暫譯〈倫理上可容忍性別選向嗎?〉),B. M. Dickens表示性別選向墮胎「很清楚地是兩性上的問題,而不一定是性別歧視……要假定做任何這樣的決定都是出於性別歧視的原因是不對的,要在這種假定基礎上建立形罰制度……兩種都不對,都是迫害。」

 

  B. M. Dickens也舉一位女性主義作者,Dalhousie大學女性哲學研究教授Susan Sherwin為例。在她的書No Longer Patient: Feminist Ethics and Health Care(暫譯《不再忍耐:女性主義者的倫理觀及健康照護》)中,她對女性主義者這方面的觀點作了簡短扼要的摘要:「不論墮胎有何獨特的理由,大部分女性主義者認為,只有懷孕的婦女最能判斷墮胎適不適當……大部分的女性主義者同意,女性若想要掙脫男性的掌控,就要完全控制她們自己的生育權。」很諷刺地是,要掙脫「男性的掌控」可能也包含了將幾乎整個一代未出生的女性送入陰府。女性主義者澈底贊成墮胎,卻使自己淪為壓迫者。他們所犯下的暴力行為,猶比任何一個他們宣稱要反抗的事更廣泛,更殘忍。

 

  美國維護生命者要對抗的正是這種偏執。眾所皆知,直到阻止墮胎的強力防線出現後,另一道阻止性別選向墮胎的強力防線才跟著出現。沒有一條法律允許為了方便而謀害無辜者的性命。然而一旦有了這條法律,在不久的將來,要是再也沒有人揭發事實時,我們也不必太驚訝了。簡而言之,依照目前的情況,現代的美國社會,與興起的性別選向墮胎這種無厘頭文化間,毫無差別。如同Alexis de Tocqueville幾年前所說的:「民主社會的健全與否,可由公民所呈現的生活功能評量而出。」墮胎合法化?我不禁擔心未來的民主社會。

 

【若有任何疑問需要求得解答, 歡迎寫信給我們. 我們將於一週內回覆您. 謝謝 !】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