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兒科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AAP)近日發布更新後的臨床指引,針對患有 13 號或 18 號染色體三體症的嬰兒與兒童,明確指出這些病症不再被視為「與生命不相容」(no longer considered incompatible with life),並要求醫師應依此行動。
新指引明確表示,醫師不應因這兩種病症而拒絕提供常規照護、健康篩檢或維持生命的醫療。
重點摘要:
- 美國兒科醫學會發布指引,規定患有 13 號或 18 號染色體三體症的兒童,不應被拒絕維持生命的照護、醫療介入、常規醫療與健康檢查。
- 2019年,18號染色體三體症(又稱愛德華氏症)已被移除「與生命不相容」的分類。研究顯示,若提供醫療照護,該病童有90% 能存活至出院,五年存活率為 77%。
- 在治療上存在不平等現象,只有部分家庭能負擔前往願意收治並治療該病童的醫院。
- 2023年,美國德州一名婦女因女胎被診斷患有18號染色體三體症,向州政府提告要求進行「擴張與清除術」(Dilation and Evacuation, D&E肢解式墮胎)。此案引發爭議,媒體甚至拜登夫婦都公開支持讓其女兒死亡。
詳細內容:
7月21日,美國兒科醫學會發布《照護13號與18號染色體三體症嬰兒與兒童的臨床指引》(Guidance for Caring for Infants and Children With Trisomy 13 and Trisomy 18: Clinical Report),明言這些病症並非「與生命不相容」,兒童應得到維持生命的醫療照護。
指引中寫道:「過去幾十年來,針對13號或18號染色體三體症嬰兒與兒童(這些染色體症狀與多種先天性畸形及普遍嚴重的神經發育障礙有關)所提供的醫療與外科介入穩定增加。儘管這些疾病先前被描述為普遍致命,多項研究已證明,若在需要時進行介入,如心臟手術等,可改善病況與降低死亡率。這些介入措施的風險與益處,可與有意願的父母詳細討論。」
報告並指出:「僅根據這些基因診斷就進行普遍的、基於原則的差別待遇,沒有任何倫理依據。」
換句話說,醫師不應因孩子患有13號或18號染色體三體症,而拒絕對其施行原本會為無基因異常孩子進行的治療或手術。
為何重要:
這些指引對於多年來為孩子爭取適當醫療照護的家長而言,是一項可喜的進展,也為其他孩子的權益發聲。
Brad and Jesi Smith,是一名具有18號染色體三體症的16歲女孩Faith的父母,他們告訴 Live Action News說:「我們非常感謝美國兒科醫學會所做的進展。我們希望這能帶來更好的照護,因為我們的孩子是有價值的人。目前,社會對父母施壓,要求透過墮胎殺害殘疾孩子的情況相當嚴重;而孩子出生後,被施壓不予治療的情況也很普遍。」
然而,即使孩子在懷孕期間存活下來,仍有醫師會暗中實行所謂的「表面急救」(Slow Code),表面上看似在治療,實際上卻拖延或避免必要的治療,直到為時已晚。
自2019年起,18號染色體三體症已不再被視為「致命」。AAP 表示,研究顯示餵食管、氣管切開與心臟手術等介入措施,能降低死亡率並改善症狀。雖然手術有風險,但這些風險必須與父母討論,讓他們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上作出決定。
密西根大學莫特兒童醫院的研究顯示「採取積極治療方式,90%的愛德華氏症新生兒能從醫院出院,五年存活率接近 77%。」
2017年,《Pediatrics》期刊刊登阿肯色大學醫學科學院的研究指出,心臟手術能使18號及13號染色體三體症嬰兒的存活率與壽命超過兩倍,手術後存活率和出院率從33% 提升至67%,且此益處可持續兩年。研究對象為2004至2015 年間 1,600 名病童。
然而,多年來醫師僅因診斷結果,就拒絕為這些孩子進行心臟手術。
該研究雖不能保證長期存活或正常壽命,但確實證明了患有18號染色體三體症的兒童可以存活多年,甚至數十年。AAP 在其指引中指出,必須「承認隱性偏見與結構性不平等」依然存在,包括某些醫師與醫院拒絕提供照護,以及只有資源較充足的家庭才能負擔前往願意收治13號與18號染色體三體症嬰兒的醫院。
Smith夫婦說:「雖然這篇(AAP)文章提到醫療領域的『隱性偏見』(implicit bias),但我們稱這是醫生包裝的偏見與歧視詞語,而這種情況在我們國家依然非常普遍,且每天都在發生。我們多年來一直陪伴著 T13和T18 孩子的父母,不斷聽到他們遭遇歧視的可怕經歷。」
美國兒科醫學會的主要建議包括:
- 醫療與外科介入應基於最佳現有證據,依個案量身規劃,並尊重道德原則。
- 不同醫院間的醫療建議差異不應過大,且機構指南也應透明。若醫院不提供父母所要求的介入措施,應轉介至提供該措施的醫院。
- 父母應被告知可以獲得個人化的維持生命照護,並獲得與其他罹患基因與複雜醫療病症兒童父母相同的諮詢方式。
- 如果可能的話,患有13號與18號染色體三體症的嬰兒應該在有資源的醫院出生,以便能夠根據家庭的意願和目標提供及時、全面和富有同情心的護理。
- 不應僅因13號與18號染色體三體症診斷結果而拒絕提供常規醫療(如疫苗與健康篩檢)。
- 長期存活的13號與18號染色體三體症患者,需要獲得符合父母目標的全面性照護。
不幸的是,AAP 也將「安慰護理」(comfort care)列為「在道德上可接受的選項之一,應提供給所有確定或高度懷疑具有13號或18號染色體三體症的嬰兒」(原文強調)。雖然文件堅持認為「單憑診斷結果不應成為拒絕治療的理由,使其可能延長生命或促使其出院」,但將安慰護理做為對「疑似」病童的可行倫理選項,仍被批評是倫理上有瑕疵的做法。這表明,他們願意讓任何具有13號或18號染色體三體症的嬰兒死去。(譯者註:這裡的comfort care,安慰護理指的是胎兒在出生前因可能具有三體症而施予人工流產,或出生後選擇不施予積極治療,這一部分不符合未出生胎兒是人類新生命的倫理規範,其實並不道德。)
Smith夫婦認為,這是一種「致命的忽視」(lethal neglect),並表示安慰護理應僅在沒有其他選擇時才提供,就像對非13號或18號染色體三體症的孩子一樣。換言之,如果一位醫生願意治療患有心臟病的「一般」兒童,那麼他也應該同樣治療患有相同心臟病的13 號或18號染色體三體症兒童。
另一面的聲音:
2023年與2024年,18號染色體三體症因德州婦女Kate Cox的訴訟案而成為重大新聞。她因產前診斷出女胎患有18號染色體三體症,而向州政府提告,要求進行「擴張與清除術」(Dilation and Evacuation, D&E肢解式墮胎)以結束這名尚未出生女胎的生命。Cox受到媒體、白宮乃至時任總統拜登等支持墮胎者的讚揚,被捧為英雄,但18號染色體三體症兒童的家庭感到憤怒。
Jewel Calleja 告訴《底特律自由新聞》說:「當我讀到有關Kate Cox案件的文章時,其中用來形容18號染色體三體症的詞彙(『無法存活』、『致命』、『幾乎沒有存活機會的畸形胎兒』)對我影響很大,因為那是錯誤的資訊。」她的女兒 CC 今年五歲,正與18號染色體三體症一同生活。
然而,Cox 卻在2024年與前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一同出席支持墮胎的活動時笑容滿面,並發出募款電子郵件,聲稱女胎的診斷是「致命的」,且「威脅到她自己的生命」。事實並非如此,德州最高法院也駁回了她要求肢解其尚未出生女胎Chloe的請求。Cox最終前往新墨西哥州進行了這項優生墮胎,只因她不願意生下有複雜健康需求的孩子。
當時,Phil與Elisabeth Scott也分享了他們的故事,與Cox類似。然而,他們選擇為女兒Brianna爭取生命,如今Brianna已五歲。每一位患有13號或 18 號染色體三體症的孩子,都應該有機會存活並茁壯成長。

最重要的是:
美國兒科醫學會的新指引是打破關於13號與18號染色體三體症患者的錯誤說法,且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希望這能鼓勵醫生努力拯救這些孩子的生命,而不是向父母施壓,要求結束他們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