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HHS)宣佈,將對全國器官移植體系進行全面改革,因為健康資源與服務署(Health Resources and Services Administration, HRSA)歷時四年的調查,揭露出系統性的倫理與安全違規行為。
這項於7月21日由HHS發布的新聞稿指出,調查發現「醫院在病患仍有生命跡象時,即開始器官摘取流程」,HHS部長Robert Kennedy稱此為「令人震驚」。
Kennedy表示:「負責協調器官移植的器官摘取組織(Organ Procurement Organizations, OPO)將被追究責任。整個系統必須徹底修正,確保每位潛在捐贈者的生命都能以應有的神聖尊嚴被對待。」
調查揭露器官摘取流程中存在重大問題,包括神經學評估不良、與醫療團隊協調不足、知情同意的流程存在問題,以及死亡原因分類錯誤,尤其在藥物過量病例中更為明顯。小型與鄉村醫院特別容易出現疏失。
美國天主教生命倫理中心(National Catholic Bioethics Center)前任主席Joseph Meaney於7月22日接受「EWTN夜間新聞」訪問時表示,這些問題「極度令人擔憂」,而器官摘取過程「一直存在缺陷」。
《天主教教理》教導,在死後捐贈器官「是高尚而有功績的行為,值得鼓勵,應視為慷慨的連帶責任的表現。」(2296號)
然而,必須經由捐贈者本人或合法代理人同意,且只有在有「道德上確定」(moral certitude)此人已經死亡的情況下,方可摘取器官。Meaney表示:「《統一死亡判定法》(The Uniform Determination of Death Act)規定,必須確認大腦完全無功能,才能宣告腦死……並開始任何涉及維生器官的摘取流程。」
此次HRSA的調查起因於Anthony Thomas Hoover II的案例。根據《紐約時報》報導,現年36歲的Hoover於四年前因藥物過量在肯塔基州住院。
Hoover昏迷兩天後,他的家人同意拔除維生系統以捐贈器官。
一間名為「希望網絡」(Network for Hope,前身為肯塔基州器官捐贈協會)的聯邦資助器官摘取組織,開始進行器官摘取,即使據稱Hoover當時已有好轉跡象。《紐約時報》報導,他當時「在床上掙扎」,並隨後被注射了鎮靜劑。
醫院工作人員對病人所呈現的「過多反射動作」感到不安,一些人甚至開始將這次器官摘取稱為「安樂死」,儘管摘取組織的代表否認此說法。
儘管承受來自摘取組織的壓力,一名醫師拒絕拔除維生系統及拒絕繼續進行器官摘取流程。Hoover最終活了下來,但神經系統受到損傷。
HRSA對「希望網絡」的調查顯示,有351起器官捐贈已獲授權但未完成的案例。結果令人震驚:其中103例(占29.3%)存在令人擔憂的情形,包括73名患者的神經症狀不符合器官捐贈標準。
更令人不安的是,至少有28名病人在器官摘取開始時可能尚未死亡。
「希望網絡」執行長Barry Massa於7月22日對CNA(Catholic News Agency)表示:「病患安全是我們的首要之務。『希望網絡』期待與HHS及HRSA合作,並支持制定有助於整體器官移植系統改善的政策。」
全美各州都有一個或多個非營利器官摘取組織,這些組織與醫院合作進行器官捐贈。
HRSA已指示該器官摘取組織加強保障病患,並下令採取嚴格的補救措施,包括針對未遵循規範(如死亡後5分鐘觀察規則)的根本原因分析,及制定明確的捐贈者資格標準。
器官摘取組織亦須設立流程,允許工作人員在有安全疑慮時終止摘取。若未遵守,將面臨撤銷認證的風險,Kennedy已表明將嚴格執行。
天主教生命倫理中心資深倫理學者Fr. Tad Pacholczyk對此「可因安全疑慮而中止摘取的流程」表示肯定,稱此為「非常合理的保障措施」。
腦死與循環系統死亡(Brain death vs. circulatory death)
HHS的調查發現,一些器官摘取組織積極尋求「心臟(或循環系統)死亡」的捐贈者,而非「腦死」的捐贈者。
大多數器官捐贈來自依神經學標準被認定為腦死的病患,這些病患的身體透過機械維生,以保留器官功能。近年來,隨著器官移植需求增加及聯邦政府對器官摘取組織的施壓,循環系統死亡捐贈急遽成長。
與腦死不同,腦死是指患者處於不可逆的狀態,沒有大腦活動(譯者註:腦死指「腦幹死」或包括大腦和腦幹的「全腦死」,其徵象是腦幹損壞而使腦幹的反射消失,故心臟不能自主收縮,呼吸中樞也失去了調節功能,因而導致深度昏迷、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呼吸及心跳停止,且腦波圖顯示為平線,這種狀態即是死亡);而循環系統死亡是指患者通常處於昏迷狀態並使用生命維持系統。
Meaney指出,對循環死亡(或所謂的「心臟死亡」)所涉及的器官捐贈仍存在「許多疑問」,並表示臨床醫師應等待心臟停止跳動後一定時間方可判定死亡,但目前尚無統一標準。一般而言,此等待時間約為五分鐘。
他指出:「在某些案例中,實際上是摘取器官導致了病人的死亡。」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去年約有2萬個器官是在病患被宣告循環死亡後摘取,占美國總器官捐贈量的三分之一,這一數字是五年前的三倍,顯示對此方法的依賴不斷上升。
當家屬同意器官捐贈後,一旦移植團隊抵達,醫院會拔除病患的維生系統並在手術室內觀察其心跳直至停止。一旦心跳停止並達到足夠時間,器官摘取組織所屬的專業外科團隊便會迅速進行器官摘取,以確保器官仍適合移植。
一位不具名的神經重症醫師對CNA表示,器官摘取組織宛如「禿鷹」,當接獲醫院通知病人瀕死、有可能成為器官捐贈者時,便「進駐醫院」。
HRSA的調查發現,器官摘取組織有時會向病患家屬與醫療人員施壓,加速器官摘取流程。
HRSA所提倡的改革,對於維護大眾對器官捐贈的信任至關重要。
目前美國約有1.7億人登記為器官捐贈者,但若信任流失,這一數字可能下降。
Pacholczyk對CNA表示:「我們許多人願意成為器官捐贈者,但也有疑慮,甚至懷疑這個體制是否值得信賴。最常見的擔憂之一是,是否會在尚未正確判定死亡前即摘取器官,這導致很多人選擇不在駕照上勾選器官捐贈同意。」
他說:「鑑於現今器官移植的巨大內部和外部壓力,以及我們社會不再充分尊重每個生命的價值,我們的器官摘取組織必須接受透明、獨立的審查流程。」
文章來源:Catholic News Agency “HHS investigation exposes‘horrifying’ethical failures in organ transplant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