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提娜(Tina)與艾迪(Eddie McManus)而言,他們的兒子傑米的生命是對生命尊嚴的有力見證。雖然這段旅程充滿了無盡的悲傷,但他們對他的愛更為深厚。他們希望藉由分享他的故事,喚起人們對生命美好與價值的認識,特別是未出生孩子的生命——無論多麼短暫,每個生命都是神聖的。
國際胎兒日
國際胎兒日每年於「預報救主降生節」這一天慶祝,也就是耶穌在聖母懷中受孕的日子。
這個紀念日最早於1999年在阿根廷正式慶祝,並得到聖若望保祿二世教宗的支持。他認為這一天是「為生命做出積極選擇,並推動生命文化,以確保在任何情境下對人類尊嚴的尊重」的機會,讓全世界共同頌揚每個人自受孕開始即擁有的價值與尊嚴。
這一天不僅是為那些因墮胎而喪生的未出生孩童悼念,也同樣緬懷那些因流產、死胎或其他原因而在出生時離世的孩子們。
在國際胎兒日這一天,傑米的母親提娜勇敢地分享了她懷著這個孩子的艱辛與美好——她深知兒子在世的時間有限,但依然無條件地愛他,珍惜與他共度的每一刻。
提娜、艾迪與傑米
艾迪與提娜於2016年10月在都柏林的奧唐奈酒吧相識。儘管兩人性格與背景截然不同,他們卻一見如故。
「我是個都市女孩,而他是地道的鄉村男孩,」來自都柏林的44歲提娜告訴《紀事報》。 「我個性外向,而他則害羞內斂,我們的組合似乎有點不尋常,但從第一次見面開始,我們就相處得非常融洽。」
除了「在工作與旅行方面有許多共通點」外,最重要的是,提娜表示,他們有著相同的價值觀——「彼此信任、忠誠、善良與慷慨」。
「我們當時都已35歲,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伴侶,」提娜補充道。「於是在一場四個月的熱戀後,艾迪在羅馬聖伯多祿大殿的圓頂下向我求婚。」
2018年1月1日,兩人在一場美麗的婚禮中結為連理,隨後展開了「一生難忘」的紐西蘭蜜月之旅。回到都柏林後,他們攜手築起自己的家庭與生活。
夫婦於 2018 年 1 月 1 日舉行婚禮
擔心自己可能無法懷孕,因為她患有多囊卵巢綜合症,這是一種常見於育齡女性的內分泌疾病,可能會影響生育能力。提娜表示,她與丈夫在結婚前就討論過這個問題,並達成共識:「如果我們無法自然受孕,我們會選擇領養,給需要愛的孩子一個溫暖的家。」
「可以想像得到,」她接著說,「當我們蜜月歸來後發現我懷孕了,我們的喜悅簡直無法用言語形容!」
然而,隨後的一項篩檢測試讓一切變得無比沉重,提娜回憶道。
「有一天,我在工作時接到診所醫生的電話,他告訴我,我的寶寶有85%的可能性患有愛德華氏症或稱18三體症,也就是第18條染色體異常的疾病。」
艱難卻又特別的懷孕旅程
「當時我震驚不已,一時間很難接受這個事實,」提娜回憶道。「艾迪接到我的電話後,立刻開車趕到我的辦公室,給了我一個大大的擁抱,並陪我一起討論這代表什麼。」他們倆之前從未聽說過這種基因疾病。
這種罕見的疾病會導致一系列嚴重的發育和身體問題,包括智力發展遲緩、生長缺陷、心臟缺陷、骨骼畸形等,且往往導致早夭。大多數患有18三體症的寶寶會在出生前或出生後的幾天或幾週內因嚴重的醫療併發症而離世。
她說:「艾迪那一天的細心呵護、支持和體貼,讓我再一次深刻體會到,自己嫁給了一位多麼了不起的男人」。
提娜形容她懷孕後期的日子是「艱難卻又特別的一段時光」。在這段期間,他們專注於創造盡可能多的回憶,每隔幾週進行一次3D超音波掃描,讓他們能夠「清楚地看到他完整的樣子,踢腿、跳動、揮手」。這些影片,提娜說,他們「會珍藏一輩子」。
「我們知道,如果寶寶傑米能夠在出生後存活,也可能只有短短幾天,而且傑米的器官很可能無法承受生產的衝擊。」
2018年11月21日,提娜在深夜開始陣痛。
當他們趕到醫院時,傑米的心跳仍然強勁。提娜坦言,她「真的希望能夠有機會抱著他,見證他的生命」,但艾迪則擔心,如果真的發生了,「那麼他的離世可能會讓我們更加難以承受」。
「然而,」提娜補充道,「我們最終沒有機會得到答案,因為傑米在分娩過程中離世了。」
告別傑米
當提娜被送往手術室——因為她的胎盤未能順利排出,必須進行手術時——「艾迪則帶著傑米回到我們的病房,那裡有我們的家人以及我最好的朋友喬蒂,他們只是單純地想陪伴我們,迎接這位小小的天使。」
提娜回憶道,雖然人們往往將焦點放在母親身上,但父親同樣承受著難以言喻的痛苦與悲傷。當她不在房內時,艾迪終於無法再壓抑自己的情緒,被悲傷徹底淹沒。
她說:「那段時間對艾迪來說特別難熬。我想是因為我不在身邊,他不需要再刻意表現堅強,於是所有的情緒全都湧了上來。而此時,他的家人也在身旁,給予他滿滿的愛與支持。」
「接下來的幾天對我們來說是如此特別,」提娜補充道。「病房裡的哀傷助產士們真的很棒,她們為傑米沐浴,我們也親手為他穿上衣服。」
來自慈善機構Féileacáin的紀念盒也送達,讓提娜和艾迪能夠留下傑米的手印、腳印,甚至剪下一小撮他的頭髮作為珍貴的回憶。
寶寶傑米的白色小棺材
「我的同事海倫特地送來了一口小小的白色棺木,」提娜繼續說道。「第二天,我們用嬰兒搖籃 (Moses basket) 將傑米帶回家,讓他和我們共度一個夜晚。我們真的捨不得這段時光結束。」
另一個慈善機構安排了一位攝影師到他們家中,為傑米拍攝珍貴的照片,並用陶土印下他的手印與腳印。「這些陶土印現在掛在我們的客廳,」提娜說,「是我們家中最珍貴的財產。」

寶寶傑米的小手
「在我們的客廳裡,親吻傑米的額頭後,關上他的小白棺——這可能是我記憶中最悲傷的一刻。」提娜哽咽地說。「但傑米的葬禮讓我們摯愛的家人與朋友聚在一起,這場儀式雖然哀傷,卻也是對他短暫生命的一次美麗慶祝。」
流產、癌症與收養之路
儘管身心俱疲,提娜仍表示:「當時的情境出奇地平靜。」她的妹妹瑪麗亞在都柏林的當地教堂為傑米安排了一場美麗的彌撒,之後,他被安葬在德拉姆公墓,這裡距離艾迪的家鄉不遠,環境寧靜祥和。
然而,分娩的併發症導致提娜的子宮內膜受損,留下疤痕,使她的生育之路更加坎坷。即便經歷了四次流產——「每一次都讓人心碎不已」——她和艾迪仍然懷抱著希望,希望透過收養來擴展家庭,並夢想著有一天能為一名孩子提供溫暖而充滿愛的家。
然而,苦難並未就此結束。提娜被診斷出罹患乳癌,需要接受三次大手術,包括雙側乳房切除手術,隨後進行為期四個月的化療。
「我對自己罹患癌症這件事並不感到害怕,」她坦言,「但最讓我難以接受的,是腫瘤科醫生建議我服用長達十年的藥物,這將導致卵巢功能關閉,意味著我再也無法懷孕。」
因此,他們的收養計畫不得不暫停數年。但在2025年2月,經歷了癌症康復並等待了近六年的收養審核後,愛爾蘭收養機構終於批准了他們的申請。
充滿希望的旅程
然而,愛爾蘭每年僅有約六名嬰兒可供收養,申請者卻遠遠超過這個數字,使得麥克馬納斯夫婦不得不將目光轉向海外。
「這讓我感到無比心痛,」提娜說,「因為我們現在生活的這個國家擁有全球最極端的墮胎法之一,僅在2023年,就有超過一萬名無辜的胎兒被奪去生命。」
「我時常想起這些寶寶,」她補充道,「他們本應擁有美好的生命、充滿愛的家,並能為無法生育的夫婦帶來無窮的喜悅與幸福。」
然而,轉向美國尋求收養的機會後,他們的內心充滿了期待與激動,並熱切盼望著這趟嶄新的旅程,儘管心中永遠不會忘記寶寶傑米,提娜說。
「我深信傑米現在在天堂,」麥克馬納斯補充道。「我們每天晚上都向他祈禱,我感覺他一直在引領我們度過人生的種種挑戰。」
「每當回憶起與傑米共度的時光,我心中湧現的情感更多是平安與幸福,」她感慨道。「我感到無比榮幸,能夠成為一名母親、經歷懷孕與生產,攜手傑米度過九個月的奇蹟時光,並為他提供最好的生命機會。我慶幸他在母胎中得到了庇護,他的短暫人生充滿了愛與幸福。這些恩典將伴隨我一生。」
為家庭提供支持
文章來源:National Catholic Register “Celebrating Jamie: A Story of Love, Loss, and the Sacredness of Every Human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