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國教署於今年(2025年)6月份發布《中學全面性教育教學指引手冊》,並將推廣到全台灣中學。本文指出《全面性教育》有爭議的內容及其與教會教導相異的地方,望基督徒家長審慎留意孩子所受到的教育。
一、全面性教育的內容及爭議
「全面性教育」(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 CSE)是參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於2018 年發布的《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內容主要以「權利為基礎」和強調「性別平等」(gender equality),其核心並非教導青少年避免性行為,並認為「禁慾取向的性教育早已被證明為無效的」[1]。有國際研究報導[2],認為全面性教育可能危及青少年的健康和幸福,且無助於降低青少年性傳染病。
《席捲全球的性革命》的作者Gabrielle Kuby,特別批評聯合國、歐盟等機構推動「性與生殖健康權利」及「全面性教育」[3],在被扭曲的語言(自由、包容、人權、平等)下,將LGBTI性別意識形態、阻孕和墮胎等「人權」輸出到世界各地,破壞兒童及青少年的純真,使兒少提早性慾化。歐美提倡全面性教育已數十年,其青少年性別不安比例逐年攀升[4],感染性病比例甚至破紀錄[5]、[6],足以看見這場性革命實驗所帶來的後果。
《中學全面性教育教學指引手冊》(以下簡稱《手冊》)教導性價值沒有對錯(161頁),同意發生性行為就跟來杯茶一樣(179頁),性可與婚姻及愛分開(107、171頁),不教導在性衝動時冷靜下來以避免性行為的節制品德(89頁),也不強調性行為的意義、伴隨的責任及對身心靈造成的終生影響。教導爭議性話題,包括宣導青少年自慰帶來性快感(71頁)、各種性取向都值得推崇(112、116、128、144頁),以及宣傳阻孕和墮胎等方式(91、182、195頁)。
二、天主教教導的性行為及貞潔意義
天主創造具有男女兩性特質的人,是為了在互補的男女身上顯示祂的愛,夫妻在性結合中互相交付的愛,是如同基督與教會那樣徹底、忠貞、完全奉獻給予的愛。夫妻與天主合作,在創造生命的結合行動中,將天主聖三的愛落實到有形可見的世界,所以夫妻性行為可說是天主聖三的活肖像。因夫妻的合意誓詞,夫妻的性行為是透過身體的語言「在說實話」。 (若望保祿二世,《身體神學》106:1)
天主教的貞潔教育並不認為性慾是有害的,相反,性慾是天主所造的美好部分。但是,人受到原罪和本罪的影響,人性傾向私慾偏情而削弱了奉獻的愛,人心也在世俗文化中受到色慾的玷污,因此需要依靠耶穌的救贖與聖神的恩寵,在貞潔德行中一步步將色慾轉化,使男女之間的愛情能夠導向真善美的奉獻之愛。
性行為不是如同喝茶一樣把對方視為滿足肉慾的對象,人是具有理智的位格,不能把人當物品看待。耶穌說:「凡注視婦女,有意貪戀她的,他已在心裏姦淫了她。」(瑪5:28) 耶穌的話是嚴厲的,但祂的話更是具有使人復活的能力,只要人願意向祂呼求治癒,祂可以拯救被色慾奴役的人。聖保祿說:「聖神的引導相反本性的私慾…淫亂、不潔、放蕩…決不能承受天主的國。」(迦5:17-21) 性不只是情感的歡愉,人有超性精神的層面,具有永生的歸宿,是為了承受天國。
教會文件《人類性的真理與真諦》(以下簡稱《真理與真諦》)強調貞潔教育只有在婚姻和愛、聖召、天主拯救的恩寵、父母職,尤其是天主對我們的愛,我們對祂的愛以及朝向永生的背景下才能被正確地理解。[7]
三、全面性教育爭議內容及教會訓導文件的回應
1.誤導性行為的價值觀是純主觀的個人偏好、沒有對錯,否定客觀真理。《手冊》提到「老師需特別提醒同學們,不論是想要婚前守貞或覺得一夜情很好,都是屬於『自己』的性價值,沒有對錯優劣之分」(161頁)。
而《真理與真諦》指出「有一種被廣泛使用的,但卻最具傷害性的,是以『澄清價值』之名義進行的。年輕人受到鼓勵以最大的『自主』去反省,去澄清和去決定道德的題目,概括地否定倫理道德律的客觀事實,並且在教會訓導所肯定的基督教義特殊的倫理訓誨上,不理會良心的培育。」(140號) 人類的性行為需要在婚姻的合意內才符合其正當性,並在整全的人觀與天主的關係中瞭解貞潔的意義。
2.誤導學生只要合法且自主同意,性行為就是正當的。《手冊》引用影片〈同意發生性行為就跟來杯茶一樣〉,並教導「滿16歲男女有性自主權,可自己決定是否要與他人發生性行為」(179頁);以及引用名為《其實可以放進去一下下就好》的歌詞 (107頁) ;還有「我們約好,下次再來一起找身體的開關」(141頁) ;及「我還和男朋友討論過,性和愛是否可以分開。也許是可以的,雙方不後悔就好。」(171頁)
《真理與真諦》指出:「爲愛所引導,所提昇和整合的『性』,確能獲得人性品質。當這樣的愛存在於婚姻中,透過身體,自我給予表達了禮物之互補與完整。」(11號) 天主所造的男女是彼此愛的禮物,並在婚姻合意及夫妻性行為中,表達承諾與不可拆散的盟約之愛。性行為不能簡化為同意與權利,性具有天主創造行動的神聖性,並與生育和建立家庭密切相關。即使雙方同意,也不能使錯誤的行為成為正當。
3.誤導自慰是正常且獲得性快感的方式。《手冊》說「自慰能夠紓解性緊張,讓人有機會體驗性愉悅的感受……每個人都可能透過刺激不同的部位來獲得性快感。」(71頁)
教會一貫的教導是「手淫是一個本質上嚴重的錯亂行為……無論其動機為何,在正規的夫妻關係以外,故意使用性功能,都違反其目的。」(《天主教教理》,2352號) 自慰並不是健康無害的行為,青少年心理發展尚未成熟,以及可能受到惡習和色情的影響,許多青少年受到罪惡奴役的綑綁而無法得到內心的自由。《手冊》並不教導青少年在面對誘惑時,如何具體冷靜下來,並學習以愛和尊重來對待人。
4.誤導性別不歧視,即需要接受所有性取向和性別認同都沒有對錯。《手冊》說「非異性戀者之間的性邀約可能會受到更多的歧視和社會壓力。」(112頁);教案引用變裝男性受到性侵的例子(115頁),並反問「當發現非異性戀、沒有婚姻關係的人發生性行為,是否會有更多的苛責?」(128頁)
耶穌愛罪人,但棄絕罪的行為,因罪是違抗天主對人慈愛的計畫。「聖傳常聲明『同性戀的行為是本質的錯亂』,是違反自然律的行為,排除生命的賜予,不是來自一種感情上及性方面的真正互補。在任何情形下同性戀行為是不許可的。」(《教理》,2357號) 教會學習耶穌的榜樣,應對每一個人表現「尊重、同情和體貼相待」,但對於不對的行為應給予溫柔堅定的勸改「從今以後,不要再犯罪了!」(若8:11),而不是將錯的說成對的。
5.誤導學生將懷孕的胚胎視為可以隨意處理的東西,而非一個人類生命。《手冊》指出「教師可以強調,事前避孕藥,可作為常規避孕策略,事後避孕藥僅作為緊急避孕之用……使它不適合受精卵著床……讓受精卵跟著內膜一起排出。」(182頁);以及傳遞個人的選擇可以優先於胎兒的生命權,將墮胎視為阻孕失敗後不得以的補救方法,並淡化墮胎對長遠身心靈影響的後果。(195頁)
每一個新生命始於受精,多本醫學教科學都如此教導人類生命的起源。「接合子是卵母細胞與精子結合後形成的,亦是一位新人類的開始。」[8]教會肯定「人的生命,自受孕的開始,就應該絕對的受到尊重和保護。」(《教理》,2270號) 教會不斷地教導墮胎是嚴重的罪,並非要縮減慈悲,而是要表達此行為對無辜被殺害者、父母和社會,造成無可彌補的傷害。(參閱《教理》,2272號)
結語
「全面性教育」是一個不教導性行為是在男女婚姻與家庭背景下互信、互愛、互諒、互補、互助的意義,也不以貞潔與承諾為導向的性教育,而是鼓勵性探索、性愉悅、多種性傾向和性權利的性教育,並教導所謂「安全性行為」的阻孕方式,以及安全失敗後不得以採用墮胎方法的性教育。EWTN一篇反省文章說「它們的真正目的是訓練孩子融入當今的性革命,而不是警告他們遠離它。這些性教育計畫絕非解決問題的良方,而是當今性放縱問題的重要一環,因為當新的性觀念在課堂上和學校的權威下被灌輸時,孩子們受到的影響甚至可能比他們經常在媒體上看到的性放縱的影響更為深遠。」[9]
基督徒父母需要意識到教育子女的權利和義務,尤其是在貞潔教育上給予適當的培育,這將是保護子女身心靈的疫苗,使之免於受到意識形態的病毒。《人類性的真理與真諦》提供父母諸多良好家庭教育的建議,望父母們可以從中得到所需的支持。
參考資料:
- 游美惠、蕭靖融主編,《中學全面性教育教學指引手冊》(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25),13頁;參閱《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8),18頁。
- Stefano Gennarini, J.D., Marianna Orlandi, Ph.D., and Rebecca Oas, Ph.D., “Seven Reasons to Reject 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拒絕全面性教育的七個理由),C-FAM, August 28, 2018.
- 「全面性教育的內容…他們傳達的訊息是,性只是為了享樂;所有不受歡迎的副作用,例如創造生命,可以用避孕來防範,或用墮胎來消除。破碎關係的心理傷害與性傳染病的危險,被若無其事的淡化。」《席捲全球的性革命》(台南:聞道,2018),219頁。
- 丁,〈瑞典2008至2018年青少年性別不安確診數飆升1500%〉,No Self ID,2020年2月22日上載。
- 「美國梅毒案例達到1950年以來的最高峰」,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HHS Announces Department Actions to Slow Surging Syphilis Epidemic,” HHS Press, January 30, 2024.
- 「歐洲疾管局研究顯示梅毒、淋病和披衣菌感染病例令人不安地激增」,European Centre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I cases on the rise across Europe”, ECDC Press, March 7, 2024.
- 宗座家庭諮議委員會,《人類性的真理與真諦》(1995)(台北:天主教台灣主教團,1999),70號。
- Keith L. Moore, Before We Are Born: Essentials of Embryology, 7th ed. (Philadelphia:Saunders, 2008), p.2.
- KD Whitehead, “Sex Education--New Vatican Guidelines,” EWTN taken from the May 1996 issue of "Crisis" magazine.
本文已刊登於【喜訊雙月刊】157期,生命與家庭專欄,16-2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