墮胎後症候群不僅影響母親,還可能影響參與自願墮胎的其他人。由喬治·蘭德爾(Father Jorge M. Randle)神父撰寫的《破碎的心》(Broken Hearts)一書,提出了一條通往治癒墮胎傷口的三步驟之路,這是一條結合真理與愛的道路。
蘭德爾神父於1978年出生於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2003年成為「道生會」的神父。自2003年至2015年,他在美國生活,期間致力於牧靈工作,專注於陪伴因墮胎後症候群而受傷的人們。基於這段經驗,他撰寫了《破碎的心:治癒墮胎傷口之路》(“Cuori spezzati. Un cammino per guarire dalle ferite dell’aborto”)一書。
在美國的牧靈工作中,蘭德爾神父遇見了許多曾經墮胎的人,親身感受到墮胎所留下的深刻傷口。因此,這本書並非學術論文,而是針對神職人員的牧靈指南,幫助他們在跟隨曾經墮胎的女性走過這段敏感而痛苦的治癒過程時,提供支持與指引。
墮胎的本質與後果
書籍的第一部分定義了什麼是墮胎,並重申了這一罪行的嚴重性,回顧了天主教會的立場:參與墮胎者將面臨絕罰。
墮胎有兩個面向:一方面,它是導致墮胎的一系列因素的結果;另一方面,它也引發了一系列隨之而來的問題。導致墮胎的因素可能包括:隨意的性行為、孤獨、問題重重的家庭背景、生父的遺棄、社會環境以及與成為母親有關的各種恐懼。
墮胎後症候群的創傷
墮胎帶來的創傷會引發一種特殊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或稱墮胎後症候群,這種情況通常表現為抑鬱、焦慮、飲食失調、藥物與酒精濫用、自殺念頭和自殺企圖。這些問題不僅影響母親,還可能影響墮胎過程中的其他人,例如父親、親屬、朋友以及協助墮胎的人。
書中深入分析了墮胎的後果。墮胎帶來的傷口非常深,可能持續很長時間:這些傷口甚至可能不會在墮胎後立即顯現,而是在數年後才出現症狀,並一直持續到問題被正視和好決。例如,書中提到了一位70歲的女性,她在40年前墮胎,直到晚年才面對這個問題。
真理與愛:面對墮胎創傷的指導原則
在接觸曾經墮胎的人時,指導原則應該是「真理與愛」的二者結合。愛他人,表現出同理心,與讓他們理解墮胎的真實本質一樣重要。然而,真理不應以強硬的方式強加於人,單純的譴責並無助於治癒。因此,在墮胎後療癒的避靜中,第一個默想的經文是《福音》中有關犯姦淫婦人的故事。
三步驟的治癒之路
蘭德爾神父提出了三個步驟的治癒之路,這些步驟不是根據重要性排序,而是遵循自然的療癒路徑。
- 與被墮胎的孩子和好
- 與天主和好
- 與自己和好
這三個步驟也有其時間上的意義:首先,母親必須理解,她所墮掉的其實是一個有生命的人,一個孩子。
在這個過程中,給被墮胎的孩子取一個名字尤為重要。在墮胎後的避靜中,會進行一種「儀式」,例如在聖像前點燃蠟燭或放置玫瑰,並在此時為被墮的孩子命名。當母親意識到這一點,她便能與這個孩子建立關係,並尋求他的寬恕。
與天主的和好
第二步驟,與天主和好,一般會在與孩子和好之後發生,但在層次上卻是最重要的。這是治癒過程中的關鍵一步,要達到這一步,必須能將內疚感轉化為悔罪,否則有陷入絕望的危險。
真誠的悔改建立在真理之上,承認自己的責任,既不掩飾也不過度加重罪責。悔改標誌著新生活的開始,理解罪惡不僅是對孩子的傷害,也是對天主的冒犯。在這一點上,和好聖事(告解)變得至關重要。罪在得到赦免後,有時需要向一些悔罪者肯定他們已經得到了天主的寬恕。一旦接受了寬恕,喜樂與希望便會如《浪子回頭》的比喻中一樣重新燃起。
與自己的和好:尋回自尊
最後,第三個步驟是原諒自己。這一步同樣非常重要,因為曾經墮胎的人往往失去了自尊,她需要原諒自己,重新找回失落的自我價值。在墮胎後的療程中,原諒自己意味著首先要承認並分析墮胎事件,這需要理智上的誠實、客觀和自我接納,承認自己的錯誤並承擔責任。
然而,治癒的過程也意味著向前邁進,拋開過去的錯誤,打開自己改變的可能性。選擇與過去相反的道路,接受自己,包括所犯下的錯誤,這是一種改變的渴望。
痛苦的救贖意義
當然,某些痛苦與苦難將永遠存在;期望完全消除這些痛苦是不現實的。但這與「背負十字架」以及痛苦的救贖價值有關。
文章來源:New Daily Compass “Post-abortion trauma, a path to healing”
作者:Marcello Riccobal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