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holder Logo
首頁 電子報  YOUTUBE  PODCAST
Hero Image

生命家庭電子報

生命倫理研究中心以各種媒體平台、教學、舉辦活動、參與政府公聽會、發行生命家庭電子報等方式,推動倫理教育。幫助更多人理解生命的價值,尊重每一個人的尊嚴,全面具體地實踐維護生命、救助胎兒的理念。

我要訂閱/取消訂閱

我們從Charlie Kirk身上學到的10個教訓

作者:Roger Landry蒙席 (美國宗座傳教善會主任)
日期:2025年9月22日
文章來源:National Catholic Register “10 Lessons We Can All Learn From Charlie Kirk”
評論: 天主教徒不必同意Charlie Kirk所有的政治或神學觀點,才能欣賞他明顯的德行與良好的道德習慣,這些正是我們的社會迫切需要的。

數百人於9月18日聚集在波士頓麻州州議會大廈外,為Charlie Kirk舉行燭光守夜。(照片來源:Arthur Mansavage / Shutterstock)

Charlie Kirk是一位充滿爭議的人物,因為在當今兩極分化的文化中,任何具有強烈政治觀點的人都必然會成為爭論焦點。

雖然所有天主教徒都應該感謝他在公共場合清晰有力地捍衛並讚美每一個人類生命、婚姻、家庭,以及天主創造的男人與女人的美善,但他們當然可以不同意他所支持的政治人物,以及他對體外受精、婦女的角色、民權法案的影響以及他在過去 13 年的公開辯論中倡導的其他各種議題的看法。

自9月10日他在猶他谷大學校園遇刺以來,那些對他不熟悉或素未謀面的人,因媒體廣泛報導他的遇害而逐漸認識了他。大眾可以觀看他在校園的對談影片,收聽他的Podcast,並觀察他如何與眾多朋友及許多自認為是敵人的人互動。9月14日舉行的長達五小時追思彌撒,與近代美國歷史上任何葬禮都不同,參加人數超過數十年來的美國喪禮規模,甚至可與近日在羅馬舉行的教宗方濟各葬禮相媲美,無論現場或線上皆盛況空前。

任何拋開意識形態偏見的人,都能清楚看見:Charlie Kirk是一位善良且有德行的人,在短短31年中,他對無數人的生命產生了深遠影響,不僅在政治選舉上,更在生活與價值觀上。他的遇害,不僅使他的言語更具份量,也使他的生命榜樣啟發了年輕人與長者。

無論人們是否同意他的政治觀點,或他支持的候選人與事業,都應該承認他所展現的德行,以及我們的社會極需更多人努力活出這些德行。

以下是我們能從他生命中學到的十個教訓:

一、他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

他曾對一位訪談者說過:「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就是我的信仰。」
基督門徒的身份對他而言,比政治觀點或支持更重要,甚至比婚姻與家庭更重要。

二、他公開活出並分享信仰

他沒有將信仰私有化,也不以信仰為恥。他沒有把基督的光藏在床下或斗底下,而是樂於讓它照耀他人。作為當代走入「阿勒約帕哥」的使徒 (譯者註:阿勒約帕哥在聖保祿時代是雅典重要的公開辯論場所,哲學家、宗教人士、政治家會在這裡公開演說與辯論,參宗17:22),他見證了基督如何每天積極地影響他的生活。

三、他是一位出色的朋友

儘管行程繁忙,要錄製每天的Podcast,還要兼顧家庭與全國性組織的領導工作,他總是抽出時間陪伴朋友,每天向數十位朋友傳送聖經章句,打電話、傳訊息或寫電子郵件,為他們的成就喝采,或詢問如何在他們的困境中給予幫助。他的友善同樣展現於與他意見相左的人身上。像林肯總統一樣,他明白消滅敵人的最佳方法就是與他交朋友。

四、他是一位慈愛的丈夫與父親,也是婚姻與家庭的使徒

他經常鼓勵年輕人應優先考慮早點結婚並建立良好的家庭。面對自性革命以來延宕青春期與普遍的不負責任,他指出婚姻是一所培養愛與責任的學校,因此也是邁向幸福的道路。

他的妻子Erika分享了他作為丈夫與父親的習慣,成為眾多丈夫的榜樣,例如,他會寫情書給她,描述這週最幸福的時刻,並詢問如何能更好地為她服務。

五、他是勇敢的

在「封殺文化」(Cancel culture,指因政治不正確、不合主流價值而被抵制)的籠罩下,許多人被嚇得選擇沉默,他卻經常走進大學校園的「獅子穴」,以禮貌、友善、文明的方式與不同意他的人辯論。

許多人連一次私下衝突對話都畏懼,他卻願意公開連續進行數十場,涵蓋最廣泛的議題。即便收到死亡威脅,他仍繼續堅持下去。

他曾說過:「我希望人們記住我為信仰所付出的勇氣」。他一定會被記得,因為他信仰被釘十字架而復活的基督,這信仰使他如此勇敢。

六、他追求並講述真理

當對手提出一個好的觀點時,他總是迅速表示同意。對他而言,對話的重點不是贏得辯論,而是尋找真理。他對自己所知與所信充滿信心,這是他的起點,但他不斷學習,並樂於與人分享。

因此,他參加各種線上課程,持續閱讀與研究,並不斷提問,希望能從他人身上學到更多。

七、他是優秀的聆聽者

即使在群眾喧嘩像暴徒般的場合,他也會將麥克風遞給他人,耐心聽取他們的論點,請求澄清,然後再作回應。

許多人感覺自己被傾聽,正因為他真誠專注,而不是像許多人那樣在假裝聆聽,而心裡只是在構思自己的反駁。他的聆聽態度,毫無疑問地不僅源於他在校園裡養成對話的良好習慣,也出自他在祈禱中聆聽天主聖言的方式。

八、他愛國家

愛國是一種基督徒的德行。我們應當熱愛我們的國家、感謝天主、為國家祈禱,並無私地為國家服務。自18歲起,他便奉獻自己,努力讓國家變得更好。

當許多美國人經常談論自己對國家的不滿,而只有7%的家庭有親人在服兵役時,Charlie卻將自己的職業生涯不僅奉獻給了他認為能讓國家更強大的事業,還動員了其他人加入他的行列。他比許多他支持的政治人物更加高尚與有德行。

九、他是一個運動的建立者

他坦言「美國轉折點」(Turning Point USA)不只是追求短期的選舉勝利,而是要建立能轉化美國生活的運動。他關切許多大學校園裡存在的有毒文化,及其對年輕人與整個國家的影響。

他懷抱長遠眼光,努力把基督徒的鹽、光與酵母,以及他認為源自信仰的政治理念帶入校園。他不僅建立了兩個組織,而且正如他去世後所有人所見到的,建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運動。他的逝世並未終止這運動,反而已大幅擴展。

十、他特別挑戰年輕男性要成熟並承擔責任

數十年來,男性的德行在流行文化與學術界中因激進女權主義的「打破父權體制」論述而被貶抑,並推崇柔弱的男性。在這種氛圍下,Charlie呼籲並親身示範:年輕人不該把生命浪費在電玩、毒品、色情與其他使人軟弱的習慣上,而要奉獻於德行、勤奮、榮譽、學習、服務、真誠的愛、責任、婚姻、家庭,甚至英雄主義。數百萬的年輕男性因此加入了他的運動。

正如他的遺孀Erika在追思會上動人地說:Charlie獻出生命,為的就是幫助像刺殺他的失落青年Tyler Robinson那樣的人。這緊急且重要的工作仍在繼續。

某些人,特別是自稱進步派的人,寧願妖魔化Charlie,也不願承認他的德行,是因為他們難以區分這個人與他的思想。在哲學上,這部分源自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把思想與生存本身混為一談。這種思維更被LGBT運動強化,因為他們認為我怎麼想自己是誰,就決定了我的全部身份。

因此,一旦許多進步派給反對他們思想的人貼上標籤,尤其是當他們認為這些思想「充滿仇恨」或「暴力」時,他們便將該人視為「暴力仇恨者」。正如他們難以區分納粹與反猶太主義,或三K黨與種族主義,他們也將Charlie對某些思想的反對視為對他們的敵意。因此,像Tyler Robinson這樣的人,便覺得有必要消滅這「暴力源頭」來回應。

但一般人不能落入同樣的陷阱,把思想與身份混為一談。我們必須像Charlie一樣認識到人的思想是可以改變的,就像他的思想隨時間而發展一樣,他在校園裡也見證到各種思想的變化。

因此,天主教徒不必同意Charlie Kirk所有的政治或神學觀點,才能欣賞他明顯的德行,以及我們的社會迫切需要的良好道德習慣。

讓我們祈禱,願他的死亡與他一生所傳達的教訓,能幫助那些同意或不同意他政治立場的人,一同效法他的德行。

 

 
 
 

敬祝 您和您的家庭平安喜樂!

生命倫理研究中心敬上

輔仁聖博敏神學院 | 生命倫理研究中心

感謝您捐款支持

郵政劃撥:19341893
戶名:財團法人天主教耶穌會(請於通訊欄中註明:生命倫理研究中心 或 救助胎兒專用)

彰化銀行-新莊分行:55500123973-810
戶名:財團法人天主教耶穌會(因有不同部門共用帳號,敬請來電告知姓名,以為專款專用)

支票捐款-抬頭:財團法人天主教耶穌會
地址:24255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514巷103號,生命倫理中心 救助胎兒收

 電話:(02)2901-7270#250, 258, 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