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一份最新發表的「 丹麥醫療記錄」的重新分析(1),在第一次墮胎後的一年內,首次接受精神科治療的風險會增加 50%。人格和行為障礙的風險最高(風險增加 87%)。
根據該研究的作者,Elliot研究所所長David Reardon表示,這項研究糾正了之前這項分析在方法學上的錯誤,該分析報告稱,第一次墮胎之前和之後的精神科治療率並沒有差異。
之前的研究顯示,墮胎後第一次接受心理健康治療的比例遠遠高於正常活產後。但當作者檢視墮胎前九個月內第一次接受精神科治療的比率時,他們發現對於即將尋求墮胎的女性族群來說,這些比率已經較高。此外,作者報告說,墮胎後一、二、三個月內的治療率雖然較高,但與墮胎前九個月報告的治療率沒有統計學上的差異。
根據這些發現,原始研究的作者提出了兩個結論。 第一,與懷孕足月的女性相比,最有可能墮胎的女性更有可能先前就已存在心理健康問題。 第二,墮胎後觀察到的較高比例的心理健康問題,完全可以用先前已存在的較多心理健康問題的傾向來解釋。
Reardon是三十多項研究墮胎對女性心理健康影響的作者,他反而認為丹麥的研究有異常。 它有許多方法學上的局限性,並且與幾項規模更大、設計更好的研究相矛盾。 他特別指出作者只專注於一個月、兩個月和三個月的時間段。
Reardon 說,「研究顯示,墮胎的心理影響往往是延遲的」,「通常要到墮胎週年紀念日甚至更晚,當女性的應對機制開始被持續的悲傷、內疚或其他與墮胎相關的壓力壓垮之後,才會出現」。
在研究中發現的一長串方法學問題中,Reardon指出,作者利用了墮胎前九個月內接觸精神科的累積計數,卻沒有檢視墮胎後九個月和一年內的累積計數。相反地,選擇檢視一個月、兩個月和三個月的時間段,他們的分析引入了更多的統計誤差,也稱為更廣泛的置信區間(confidence intervals)。這使得墮胎前後的任何差異更有可能因檢查的個案較少而被遺漏。
但當Reardon重新分析資料,以檢視相同時間段(墮胎前九個月和墮胎後九個月)心理健康障礙的累積比率時,發現兩者的差異在統計學上非常顯著。 在最初丹麥研究小組研究的同一組女性中,墮胎與較高的精神疾病發生率有關。 當檢查超過十二個月時,差異變得更大,表明墮胎對心理健康的累積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
Reardon認為,先前的研究故意隱瞞了墮胎對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這完全相反墮胎和心理健康問題其實是緊緊互相關聯的這個事實。
Reardon說:「許多人口控制和墮胎倡導者都是出於意識形態和政治動機去否認有些研究,這些研究顯示許多婦女遭受非自願墮胎和不安全墮胎之痛苦。」「誤導性的研究結果並不罕見」。(2)
Reardon 的重新分析最初提交給《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該雜誌刊登了丹麥的原始分析,並廣泛宣傳。但 Reardon 的重新分析未經同行審查即被拒絕。
Reardon 說,「人們會認為醫學期刊會歡迎有助於改善和澄清醫療記錄的批判性評論和重新分析」,「但當談到墮胎問題時,任何要挑戰每位婦女在任何情況下墮胎都是為她有益的神話的文章,大多數期刊卻都害怕刊登。」
參閱:
(1) Reardon DC. A Reanalysis of Mental Disorders Risk Following First-Trimester Abortions in Denmark. Issues Law Med 2024;39:66–75.
(2) Reardon DC, Longbons T. Effects of Pressure to Abort on Women’s Emotional Responses and Mental Health. Cureus. 2023 Jan 31;15(1):e34456
文章、圖片來源:LifeNews
作者:Amy Sobie,2024年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