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Home
禮儀典章與書籍 實用篇 交流坊 禮儀電子報 關於我們

 

 

 

 

 

天國在人間 

錢玲珠
(天主教輔仁聖博敏神學院禮儀研究中心主任)

緣起

  五十多年前,樹林建立起一座聖堂。由於信友成長快速,原來的聖堂已不敷使用,所以,經過多年的期盼,以及令人動容的籌備、募款和努力,樹林天主堂終於重建了!在本堂羅志偉神父和教友們的精心設計、以及許多恩人的支持下,一座聖殿式(Basilica)的聖堂,即將在樹林誕生。

聖殿

  聖殿式聖堂的建築形式,源於羅馬會堂,原是當時公共聚會所。主曆313年,君士坦丁大帝公告「米蘭詔書」,結束教難,基督徒重獲自由,加上君士坦丁大帝深受母親聖海倫的影響,對基督徒友善,基督徒因而大增。原來的家庭教會已無法滿足基督徒聚會的需要,所以,借用了當時群眾聚會的大會堂建築,成為敬禮上主的神聖空間。

   聖殿式建築的基本形式,是長方形的正殿,加上半圓形的拱壁間。這也正符合華人傳統上「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和建築概念。一千多年來,雖然教會建築有許多新貌,但聖殿式建築,仍是主軸之一。樹林天主堂也選擇聖殿式建築,不僅呼應教會傳統,也符合中華文化。

   聖殿,是上主的家,也是天主子民的家。在這家中,神與人會遇,並融合為一。如何在這聖殿建築中,表達出如此深刻的神學意涵呢?自古來,「聖像畫」是最常被選用的元素,以濕壁畫或馬賽克鑲嵌畫等形式呈現。於是,祖籍義大利的羅志偉神父,從他的故鄉請來大師Paolo Orlando,為樹林天主堂繪製壁畫。Paolo Orlando是神學博士,又學過正統聖像畫(Icon)的繪法,能以高超的蛋彩技法,精準的傳遞信仰的精髓,讓我們置身其中敬拜、共融時,恍如身在天國!

正殿聖像畫

  在新建的聖堂正殿前方的拱壁間,有巨幅的主題聖像畫,象徵性的勾勒出天國景象。樹林天主堂是耶穌聖心堂,所以,以基督的聖像為核心。六公尺長的耶穌坐在正中央,兩側環立著四公尺長的跟隨者。右手邊是聖母和聖伯多祿;左手邊是聖德蓮和聖保祿。耶穌基督的頭頂正中,是天父的手。在天父和聖人之間,耶穌的兩側,各有一位色辣芬。

  

   傳統上,在聖像畫人物的旁邊,會用希臘文寫出人物的姓名。但樹林天主堂的聖像畫,是用中文寫出,讓大家很清楚的辨認畫中人物的身分。

   就讓我們走進這天國景象中,細細品味其中的意蘊。

耶穌基督

  耶穌基督坐在正中央有金箔花紋的紅色球體上,彷彿坐在宇宙之上,是宇宙萬物之主。也彷彿坐在紅色發亮的太陽之上,因為基督是世界的太陽,驅散黑暗、帶來曙光,也吸引東方的三位賢士前來朝拜。

   保祿宗徒在給哥羅森人的書信中說,天上和地上的一切,都是天主在基督內創造的,並且,透過基督在十字架上犧牲的血,天主和一切重歸於好。是天主,由黑暗的權勢下救出了我們,讓我們得以在光明中分享聖徒的福份,能在祂愛子內,得到救贖和罪赦(哥1:12-20)。

   聖像畫中的耶穌,右手撫心,心中輻射出光芒,如同陽光般耀眼。左手拿著展開的書卷,象徵祂是化身血肉,寄居在我們中間的「聖言」。書卷上寫著:「你們背起我的軛向我學習,因為我是良善心謙的」。祈願每一位坐在聖堂中祈禱、朝拜的人,都能效法耶穌的良善心謙。

  顏色,一直是聖像畫的重要象徵。聖像畫中,基督穿著絳紅色(Porpora)的長袍,披著藍色的外氅。根據第六世紀的神學家Dionigi Aeropagita對聖像畫的詮釋,昔日,只有君王才可以穿絳紅色,是權力的象徵,這是天主所賦予的。當時基督徒認為基督是君王,所以,把絳紅色用在基督身上。

   此外,耶穌被天父派遣到人間,讓人在可以看得見的耶穌身上,看見不可見的天主。義德的太陽,是耶穌的名號之一。身著絳紅色的袍子,象徵基督是初昇的太陽,看得見,而且帶給人光明。

   當時,用天空的藍色,象徵天主的智慧,這屬神的智慧也啟示給人。人會仰望天主,天主賦予人智慧,所以,後來藍色也代表人性。(註)

   基督頭頂的光圈,象徵祂是神聖的。在聖像畫的傳統中,聖人們的頭頂,都有這神聖的光圈。但唯有基督的光圈中,有十字架,這是祂帶來的救恩和啟示的記號。在這幅聖像畫中,基督頭頂光圈的十字架中,還包含彷彿鑲嵌在其中的三枚十字架形的藍寶石。寶石,象徵天主性、天上的珍寶。

   在基督的光圈以及祂安坐的宇宙球體中,都貼有金箔,代表恩寵、光榮和神聖。基督充滿恩寵、光榮和神聖,也分享給我們。

聖母

   在耶穌的右側,是聖母瑪利亞。身穿藍袍,外披絳紅色外氅。雖然絳紅色是君王的顏色,但聖母是君王之母,為示尊敬,也穿著絳紅色外衣。

   雖然,聖母服飾的顏色,和基督相同,但內外卻正好相反。按照Dionigi Aeropagita的認知,紅色,象徵天主性;藍色,象徵人性。所以,聖母的服飾內藍外紅,表達她原本具有人性,又分享了基督的天主性;基督的服飾內紅外藍,則是表達基督本身的天主性加上了人性。

   這正呼應了教會聖師聖奧思定的神學。奧思定認為基督的降生奧跡,是神人之間奇妙且神聖的交換。耶穌以尊高無限的天主性體,降生成人,分享了我們血肉之軀的人性;我們因而也能分享基督的天主性。這奇妙且神聖的交換,也彰顯在聖誕節子夜感恩禮的獻禮經中:「上主,在這至聖之夜,我們向禰獻上禮品,求禰悅納;使我們藉著在這聖祭中的神聖交換,得與那取了人性,而和禰結合的基督相似。

  聖母的左右雙肩和頭頂的頭紗上,有三個十字星形的標記。這是聖母的衣釦,和以色列婦女的束髮飾品。傳統上,聖母的聖像畫都有這三個標記,強調聖母的童貞。雖然她孕育並產下耶穌,但產前、產中和產後,都保有童貞。

  聖母是聖人,所以頭頂也有神聖光圈,象徵她是天主化的人,散放肖似基督的光芒。

聖德蓮

   在傳統的聖像畫中,常見在耶穌的身邊,侍立著聖母、洗者若翰、聖伯鐸、聖保祿,卻顯少見到聖德蓮。為什麼樹林天主堂要選擇聖德蓮入畫呢?
聖德蓮,是耶穌基督復活後,最先見到祂的跟隨者(瑪28:1-10;谷16:1-7,9-11;路24:1-10;若20:1-2,11-18)。她是首先傳報基督復活的好消息的人,也是一位悔改的罪婦。

   在耶穌的時代,猶太婦女通常要把頭髮遮蓋起來。在這幅聖像畫中,聖德蓮卻沒有用頭巾包覆頭髮,而讓頭髮自然披垂在肩上,象徵她是罪婦,是因為基督的救恩,她才徹底悔改。

   人,都想望心靈的快樂與平安,但卻常常有無法滿足的慾望,一心追求現世的成功、物質的享受、權力的擴張等等。所以,不免常懷著失望、痛苦、悲傷、悔恨、遺憾等情緒,在聖堂內祈禱。但天上的聖人,常能同情我們的痛苦,因為他們多少也都經歷過這些掙扎、淨化之路。尤其曾經是罪婦的聖德蓮,她親自體驗過耶穌如何慈愛地寬赦她的罪,「她的那許多罪得了赦免,因為她愛的多;那少得赦免的,是愛的少」(路7:47)。

  在一週的第一天清晨,天還沒亮,德蓮就一心繫念在十字架上無辜犧牲且被草草埋葬的耶穌,帶著香料,要為祂重新殮葬。她因而最早碰到復活的耶穌基督,成為門徒的門徒,向門徒宣告基督的復活。

   德蓮的典範,也讓我們知道,犯罪的人,只要回頭,徹底悔改,仍能找到天主,重新做人。並且,同樣得到上主豐厚的愛,甚至更多的愛!

聖伯鐸

   在聖像畫的傳統中,聖伯鐸和聖保祿,常被安置在基督的兩側,因為他們是向以色列百姓和外邦人福傳,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連梵蒂岡聖伯鐸大殿前的廣場上,也是兩人的雕像分立兩邊。

  四部《福音》和《宗徒大事錄》中,提及伯鐸161次,他可說是耶穌最重要的宗徒。聖伯鐸原是漁夫,被召叫跟隨耶穌,成為耶穌的大弟子,是耶穌福傳生涯的見證人,也是祂親自立定的接班人,稱他為「磐石」,並且要在這磐石上,建立教會。伯鐸後來成為第一任教宗,牧放上主的羊群。他努力傳揚福音,也彰顯奇蹟,吸引許多人領洗成為基督徒。最後,他為主致命,倒懸在十字架上殉道。

   在這幅聖像中,聖伯鐸站立在聖母身邊,有著金色捲髮、短鬚,手中握著兩把鑰匙,以顯示聖經上記載的耶穌對伯鐸的吩咐:「我要將天國的鑰匙交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束縛的,在天上也要被束縛;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被釋放。」(瑪16:19)鑰匙,是權柄的象徵,耶穌把鑰匙交給伯鐸,就是交給他權柄,掌握天國之門。鑰匙,用來開門、關門。他開了,沒人能關;關了,沒人能開。

  聖伯鐸的服飾,是藍色的袍子,加上黃色的外氅。藍色已經提及,代表人性。黃色則原非寶貴的顏色,而是窮人、神貧的顏色。若瑟、依撒意亞在聖像畫中的衣飾,也常是黃色。

   聖伯鐸是聖人,所以,頭上也有光圈。

聖保祿

   保祿是誕生在塔爾索城的猶太僑民,父母是熱誠的法利塞黨人。所以保祿自幼就飽讀經書。

   聖保祿宗徒雖然無緣親炙基督,也曾迫害基督徒,但在往大馬士革去的路上,親自被基督召叫而皈依之後,就成了傳揚福音最力的宗徒,與聖伯鐸齊名。他豐厚的學養,成為福傳的基礎。他福傳的利器,不是口舌便給,而是十字架上的耶穌。他的膽識和堅毅,更讓他不畏艱險,三次遠行向外邦人傳教,足跡遍佈聖地、亞細亞、希臘、義大利、地中海等地,嚐盡艱險,奮力在各地建立起基督的教會。他還不時書寫信件,給各地基督徒團體,鼓勵、教導,支持他們。因此,在這幅聖像畫中,保祿左手捧著一束書卷,右手則指向這書卷。

   保祿書信,不僅是當時教會的珍寶,時至今日,仍然對基督徒有莫大助益!

  保祿禿頂、褐髮、長鬚,頭上有光圈,因為他也是為主殉道。

色辣芬

  色辣芬,是眾多天使中的一種,原意是「熾熱」、或「焚燒」,所以,也稱為「熾愛的天使」。

   依撒意亞先知書中,生動的描繪了「色辣芬」:
  我看見吾主坐在崇高的御座上,他的衣邊拖曳滿殿。「色辣芬」侍立在他左右,各有六個翅膀;兩個蓋住臉,兩個蓋住腳,兩個用來飛翔。他們互相高呼說:「聖!聖!聖!萬軍的上主!他的光榮充滿大地!」 (依6:1-3)

  其中一位色辣芬,還用一塊火炭,潔淨了先知依撒意亞的口舌(依6:6-7)。

  《默示錄》中,描述的「四個活物」,與色辣芬神似:「那四個活物,個個都有六個翅膀,周圍內外都滿了眼睛,日夜不停的說:『聖!聖!聖!上主,全能的天主,是昔在、今在、及將來永在者。』」(默4:8)

   這些與色辣芬神似的活物,不斷在天堂詠唱,「將光榮、尊威和頌謝,歸於那坐在寶座上的,萬世萬代的永生者」(默4:9)。

  於是我們知道,在這幅聖像中,介於天父和聖人們之間、基督兩側的兩位色辣芬,正是神與人之間的橋樑,不僅讓我們聯想到向聖母傳報孕育基督之喜訊的天使加俾額爾,也帶領我們在禮儀中,高聲歡唱「聖!聖!聖!」來朝拜、讚頌、感謝上主。

天父

   在聖像畫的傳統中,是不描繪天父的面容、身形的,因為,舊約時代認為見到雅威的面,就活不成了。因此,上主以焚而不毀的火荊棘顯現給梅瑟(出3:2-6),以「輕微細弱的風聲」顯現給先知厄里亞(列上19:12)。

   職是之故,在聖像畫中,都以天父的手,來代表上主。常見一隻天父的手,由象徵天國的「曼朵拉」雲彩中伸出,創造、祝福大地和人類。

   信經中描述:天地萬物,無論有形(看得見)、無形(看不見),都是天主所所創造的。我們的天父,正是創造的大主,並時時在天鄉祝福著我們,也接納我們在生活中的祭獻,和禮儀中的讚頌與感恩。

聖體小堂聖像畫

  聖體小堂,是供奉聖體,讓人朝拜親臨在我們中間的主基督的神聖空間。樹林天主堂的聖體小堂,位於正殿的左前方,以基督的降生奧跡和逾越奧跡為主題的聖像畫,包圍著聖體櫃,延展在三面牆壁上。

  中間正面牆上,彩繪著山洞,讓我們聯想到「耶穌聖誕」的聖像畫中,耶穌誕生的山洞。這漆黑的山洞,也同時表達埋葬耶穌的墳墓。山洞之上,是象徵天國的「曼朵拉」,其間安置著聖體櫃,左右各有兩位天使。居中兩位天使面向聖體櫃,雙手上覆蓋著白布。布,是為服務用,為君王服務時,用布遮蓋雙手,以示敬意。耶穌為門徒洗腳時,也用布。外側的兩位天使,面向聖體櫃,身形卻是朝外,以教導人的手勢伸展著右臂,彷彿正在向世人宣告耶穌的救恩與奧秘。

   在曼朵拉的下方,有一行分列的小字:「請大家前來叩首致敬,向創造我們的上主跪拜」。

  左面的牆上,描繪著三王來朝的景象。代表全體人類的老、中、青三位東方賢士,跟隨著異星的指引,帶著珍貴的禮物黃金、乳香、沒藥,來朝見剛誕生的救主耶穌。在他們頭頂上方,留下了他們劃時代的重要行動的記錄:「他們看見嬰兒和他的母親瑪利亞,遂俯伏朝拜了他」(瑪2:11)。


左面的牆                   右面的牆

   和左面牆上的三位東方賢士訴說的耶穌降生奧跡相對應的,是右邊牆面上描繪的三位婦女呈現的耶穌之逾越奧跡。在一週的第一天清晨,天還沒亮之際,三位婦女,包括在聖殿聖像畫中的聖德蓮,捧著香料,要重新殮葬耶穌,卻發現耶穌基督復活了!這是一個新的開始!

   耶穌基督的復活,讓人間所有的死亡,都有復甦的可能。俄國教會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當年俄國教會在遭受共產黨迫害時,只有女性敢上教堂,如同耶穌在十字架上獻出救贖的犧牲之時,只有女性守候在祂身旁,並為祂殮葬一樣。雖然俄國教會幾乎被摧毀殆盡,但後來又復活了,正像耶穌基督復活了一般。「你們尋找那被釘在十字架上的納匝肋人耶穌,他已經復活了」(谷16:6)。的確,基督的復活,帶給我們無盡的希望,也讓我們預見了永恆的生命!

結語

  一座美麗的聖殿落成了!一磚一瓦,一牆一柱,都傾訴著本堂神父、教友和恩人們對主對人的愛。他們的信仰熱忱,化為一塊塊基石,堆疊起人間的天國。

   當我們在這莊嚴的神聖空間中參與禮儀時,當我們在這寧靜的氛圍中靜坐默思時,我們見到宇宙的中心基督,天父藉著祂創造了天地萬物,包括我們。因為基督捨生的救贖,我們得以參與祂永恆的生命。祂邀請我們:「背起我的軛向我學習,因為我是良善心謙的」。聖母和聖德蓮,雙手指向耶穌,彷彿正向世人引介這位救世大主,吸引世人來到基督的面前。兩側侍立的聖宗徒伯鐸和保祿,是我們福傳的典範。在教會內深耕,並向外福傳。他們是教會的柱石,留給我們無盡的嚮往之情。

   天使色辣芬陪伴我們不斷歡呼「聖!聖!聖!」來朝拜上主,上主則是伸出手來,時時祝福我們。

   當我們在聖體小堂朝拜聖體時,再一次深深體會基督的降生和逾越奧跡,正向我們揭示祂的救贖,我們也要效法耶穌基督,降尊紓貴,在人間任何需要的地方「降生」,謙卑的服務、犧牲,並不斷逾越,超越自己的生命,邁向天鄉!

註:原則上,聖像畫的傳統,變動不多。但中世紀時,對顏色的認知與象徵,和Dionigi Aeropagita略有不同。以藍色代表天主性,而紅色,代表基督犧牲的寶血。

 

 

 

 

 

   

您若要定期免費收到本網站最新資料,請點選....
我要訂閱免費新資料!


首頁典章與書籍禮儀專題實用篇交流坊典藏目錄關於我們首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任意轉載。
有任何需要與意見,歡迎直接與我們連絡:

天主教輔仁聖博敏神學院禮儀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