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Home

 

 
交流坊「禮儀新訊」
 
交流坊「禮儀新訊」
 
交流坊「婦女神學」
 
交流坊「泰澤團體」
 
交流坊「聖樂創作」
交流坊「經驗交流」
交流坊「代禱欄」
交流坊「最新情報」
 
交流坊「主日讀經分享」
 
交流坊「禮儀問與答」
 
交流坊「愛德實踐」
 
交流坊「禮儀電子報」
 
交流坊「網站連結」
 
交流坊「網站連結」
 
「交流坊」是一個開放給所有網友的園地。您所提供的寶貴的經驗、意見、想法,將與我們共同編織這個園地。我們歡迎所有對於教會禮儀有興趣、有經驗的朋友,提供資料﹙以及相關照片)給我們這個園地,好讓大家在網上交換意見,彼此鼓勵與學習。 郵寄的方式一律採用電子郵件方式,我們的電子郵件信箱是:lc@mail.fju.edu.tw 。謝謝!  

伯多祿.岐部及187位日本殉道者的列福典禮反思

林康政

  香港人或台灣朋友都喜歡到日本各地旅行,享受日本美食、風光與文化,但有否想過要體會一下日本天主教會的信仰生活呢?日本天主教於2008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舉行全國列福典禮,我今次有幸能隨從日本長崎教友,一同於長崎大型野球場,見証1603至1639年間日本教難中188名殉道者,列入真福品這項盛典。這批殉道真福者以耶穌會士伯多祿.岐部神父為首,偕因他曾週遊列國,尋求天主的召叫和使命,並在羅馬進鐸,較為人知;而188名殉道真福者則分布於日本全國十四區,當中四區殉道者均屬於長崎教區,故此列福禮選定於長崎舉行。當日感恩祭共有三萬信眾參加,整個禮儀洋溢著教會諸聖共融的氣氛。

   就教友團體的共融方面,整個大球場按教區劃分座位,長崎教區的教友盡地主之儀,坐在高台上,而其他教區教友按地域的遠近,分三方圍繞著祭壇,在球場上坐席。禮儀由退休的東京總主教──白柳樞機主祭,聯同全日本十六個教區主教及五百名神父一同共祭,並有來自教廷冊封聖人部及萬民福音傳信部的兩位樞機代表,以及亞洲主教團成員等見証下進行。在禮儀開始時,先由一些教友手持蠟燭和瓦瓶進場,蠟燭曾在各地區教會的青年彌撒中用過,而多個瓦瓶分別裝載有各地殉道者的鄉土。這場面突顯了1793年於長崎浦上一份被嚴禁的殉道者勸諭所宣信的:「殉教者的血就是今天萌芽教會的種子。」

   在懺悔禮後列福禮儀中,日本九個教區的主教,在教廷冊封聖人部申請者的推薦下,分別介紹屬其教區的188位殉道者,包括東京教區的岐部神父及原主水武士2人,新潟教區以高級武士甘糟右衛門為首的53人,京都教區以高級武士橋本太兵衛為首的52人,大阪教區的耶穌會結城了雪神父1人,廣島教區以高位武士熊谷元直為首的5人,福岡教區以南五郎左衛門武士為首的28人,大分教區的加賀山半左衛門武士及其兒子2人,鹿兒島教區的七右衛門1人,以及長崎教區以西玄可傳道員為首的44人。在這情境下,昔日全國各區的殉道者,於四百年後的今日,就在其所屬教區主教的口中被公開宣布,並為普世教會所表揚。教會的宗徒性,其一脈相承的信仰全顯示於殉道者的信仰典範和生活榜樣中,而各殉道者所作活生生的見証,在其教區教友前,更成為他們尊崇和效法的對象,學習懷著同一的信、望、愛,回應和分沾基督的救恩。

   當教宗本篤十六世的樞機代表,宣讀教宗信函,接納日本各地主教的申請,宣布把伯多祿.歧部及187名殉道者列為真福者,並把七月一日定為該真福殉道者的紀念日時,全場響起鐘聲;隨即,大會安排發放188隻和平鴒子,並揭開在祭台前十字架上,一直被幕布蓋著的殉道者畫像,這是全場教友最為熱烈,最受感動的時刻,因為日本殉道者的信仰見証再次敲醒每位日本信友的心靈。這也是回應今次列福典禮的口號:「跨越時空,在今天迴響著真福者的祈願,為主捨命而活出生命」。信仰生活就是一種迴響,在聖言啟導、恩寵氛圍和團體感染之下,信友們以言以行傳授,接受和見証信仰,互為影響,承先啟後,傳遍後世。

   回顧日本教會的開發,全賴耶穌會士聖方濟.沙勿略,藉剛受洗的日本人安次郎的引導,於1549年聯同兩位耶穌會士,從果阿出發,於八月先登陸於九洲南部的鹿兒島,由此引入基督宗教。直至1551年,傳教工作由九洲鹿兒島、平戶、博多和大分一帶,北上到山口,直達京都,以兩年多時間,於日本各地皈化了約二千人,入教人數其後不繼上升。他在日本實施的團體培育方法,正完全發揮到信仰迴響的果效。聖方濟.沙勿略面對日本根深締固的思想文化、風俗習慣與哲學理念,尤其受神道教和佛教影響最深,在教理講授方面,只能集中於信經的講解。不過,在培育過程中,他強調家庭成員間,教會團體內互相傳授信仰和學習祈禱,更重視在禮儀聚會中教化民眾,並要求聽道的成人於課堂外或早課後,也到其他外教徒那裡,特別在貧苦人中作信仰見証和愛德服務。(聖方濟.沙勿略的傳教使命及教理講授,詳見教理中心網頁

   聖方濟.沙勿略為當時日本人帶來的信仰迴響,使接著的四十年內,日本教友人數高達三十萬,更把其教友信仰札根於先知,司祭和君王三職,即教理培育,禮儀生活和社會的信仰見証;這三重職務,分別由當時強盛的三大教友組織分擔,就是聖母組,聖體組和慈悲組。這三大組織所孕育的並非「篤信」或「迷信」的信仰,而是整全的基督徒信仰,它直接威脅到日本人固有的宗教觀,使豊臣秀吉和德川幕府的統治期,更認定天主教會是西班牙和葡萄牙要吞滅日本國的工具,因而引發1587至1873年間禁教期內多次教難。然而,當時日本教會的穩健信仰也造就了教難中眾多英勇和德行的殉道者。他們於磨難時的堅毅宣信和態度,包括婦孺及兒童,充份表現出早期日本教友信仰的成熟和深度的皈依。

   日本教會至今一共已有四次的封聖或列福活動,但是次188位殉道真福者相信為現今日本人最具意義。第一次封聖禮為羅馬教廷於1862年發起,由教宗庇護九世頒布,主要針對1597年豊臣禁教令下,西板長崎的26位殉道聖人,即保祿.三木及其25名同伴;第二次也是由羅馬教廷於1867年發起,由同一教宗把1617至1632期間德川禁教下的205位殉道者,列為真福。前後兩次都以1624年前的殉道者居多,並以外國人司祭及男性為主。第三次是由道明會士發起,於1987年經由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封聖,主要是1633, 1634及1637年於長崎殉道的聖西多默及15位同伴,均屬道明會會士,司祭或第三會成員。 唯有是次列福典禮是全由日本各教區作主動申請,尤其注重1624後於全國各地的殉道者。188位全日本人殉道者當中,包括121名男性及 67名女性,最長者為60歲,最年小者為1歲,另外九位兒童不多於4歲。在殉道者名單中,明顯可見多以教會團體領袖、傳道員,以及家族的成員與傭人為主,他們是武士、平民教友、農民、婦孺等,也有兩位弱能人士,而只得四位殉道者是神父,一位是修士。日本教會從這些殉道者的背景和德表中,標榜團體信仰培育、家庭父母教育、教友傳教職務、女性使命、兒童與青年教育、修道聖召之重要性。以上元素對現今物質文明和科技發達的日本社會下,天主教會的發展、以及教友信仰的陶成,該作為重要響導和藍本。

   其實,這些元素也是任何一個地方教會培育基督徒所必備的條件,這是一種「配套」式的培育。這意謂由嬰孩至成人,直至長者的信仰培育和成長,都需要因著不同階段,由各信仰團體或組織,互為配合,共同推動,互相銜接,才能在每位信友身上,產生信仰迴響的果效。不然,信仰生活會「斷層」,信友一生不斷的皈依也不能持續和強化,這或許也是現今不少教會堂區流失新教友的主要原因,包括香港和台灣教會。相信當初聖方濟.沙勿略所實施的團體培育法,也旨於發展這些元素,為使他曾踏遍各傳教地方的信友,能結出信仰的果實;顯而易見,這些元素之所以能促成信仰的迴響,孕育出信友成熟的皈依,不只是有賴教理或信仰的培育,更同時不能缺少禮儀生活和見証行動的配合。

   白柳樞機於列福禮儀中的講道,強調這些殉道者的信仰見証,要喚醒教會信友與國民,對生命倫理和人性權利的尊重,在社會貧富懸殊中作真理和正義的見証。不過,我更會認同列福委員會的研究學者──古巢馨神父於一個小組講座中所言,今日的日本教會要健全發展,不單只顧及社會的服務與見証,更要配備和更新教理培育和禮儀生活。這三大職務也是我們今天中,港,台教會,同時要關注和平衡發展的三大信仰支柱。教會於過往明顯偏重禮儀生活和信仰教育,但今日又好像只講求教會於社會的見証和服務。然而,日本的188名真福殉道者,卻在今天給我們普世教會再次見証,因者其教難時期裡,教會三大組織的職務所在──即先知的宣講職務、司祭的禮儀職務,以及王者的社會見証職務,才能孕育出基督徒成熟的信仰。這一點正好由普世教會剛於10月24日頒布的《世界主教會議第十二屆大會──致天主子民書: 天主聖言在教會的生活和使命》中,得以確認。當中指出,啟示就是天主聖言的聲音(第一部份),這聲音藉著耶穌基督一生的奧蹟彰顯出來,並「以血有肉」的聖經篇幅,「迴響者人性的歡樂及淌流的眼淚,並且載有不幸者的哀禱和相愛者的愉悅。」(第二部份)如今,「教會內的教理講授迴響著這聲音」,藉著教會的宣講職務,連同禮儀聖事及愛德見証,使天主聖言在信友身上發生效用(第三部份),好能在現今世界的傳播媒體,科技發展,文化藝術,家庭生活和宗教合一方面,見証這聖言的生命和使命(第四部份)。故此,教會內的學者,傳道員及所有服務天主聖言的人,都要以言以行,繼續保存、傳遞和迴響天主聖言的聲音,而殉道者更是為了給主耶穌作証而受迫害的一群,「他們的見証和殉道行為,給我們述說了聖言的力量,這聖言就他們的信德、望德和對主對人的愛德的根源。」(結論)

(2009年2月 寄自日本)

注釋:

  1. 教廷於1862年及1987年給長崎殉道者冊封時,同時也把當中2位中華教友──鄭安道與李樂倫列為聖人。中華教會的真福與聖人至今共有128位,除上述於日本殉道的2位外,也有1835年來華而殉道的聖董文學神父,十八及二十世?的精修真福及聖人:和德理神父、梅慕雅神父、雅松大修女、福若瑟神父,殉道真福杜仲賢神父,及2000年冊封的120位殉道聖人。
  2. 按《致天主子民書》於第三部份所示,教會所建基的四大支柱──宗徒宣講,擘餅,祈禱和團聚共融,就是藉著今日教會的宣講,禮儀和社會的三大職務,使之延續和實現。
其他人的經驗交流

我的信仰之旅
陳聰銘

2004年聖誕節
(flash動畫)

 
 

您若要定期免費收到本網站最新資料,請點選....
我要訂閱免費新資料!


首頁典章與書籍禮儀專題實用篇交流坊典藏目錄關於我們首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任意轉載。
有任何需要與意見,歡迎直接與我們連絡:

輔仁大學神學院禮儀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