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網路色情

  

  自1990年代開始,網際網路(Internet)的使用者愈來愈多,另一波「黃禍」――網路色情,亦悄悄趁勢而起。「當心網路色情」這單元不但為讀者介紹這個問題帶給青少年及成人的負面影響,也提供一些避開色情騷擾的保護方法,以及戒絕網路性成癮的方法,而這也是當前教導貞潔教育很重要的一環。

輔神生命倫理研究中心

網路色情的嚴重性――導致性成癮

 

  根據美國家庭協會保護兒童與家庭聯盟的調查,全球420萬個網站中,色情網站占了12%;超過10萬個網站提供非法的兒童色情影片,甚至有網頁教導孌童癖者如何規避法律。每一天在互聯網路上,每4個搜尋就有一個和色情影片有關;每天有11萬6千個搜尋是色情影片,甚至連電子郵件、iPod和手機都成了大量傾銷色情,簡單又迅速的途徑。據websense.com的研究,90%年齡介於8-16歲的兒童及青少年,曾經在網路上看過色情影片(多半是在做功課的時候),網路色情影片最大宗的消費群是年齡層於12-17歲的少年。

 

  耽溺於網路色情猶如吸食古柯鹼,使人很快就上癮,嚴重的是,愈來愈多的青少年還不知道,自己在色情網站的「薰陶」下,已經成了性成癮者。根據台灣蕃薯藤網站於2006年的調查顯示,有三成14歲以下的小朋友上過色情網站;美國的調查也指出,10-17歲的青少年在不經意的情況下瀏覽色情網站的比例,已經由2000年的25%升高到2005年的34%;台灣蕃薯藤網站1997年所做的研究結果得出,高達83.29%的網路族上過色情網站。這些數據一再透露出網路色情氾濫程度之廣,由兒童至成人都有可能成為受害者。許多人因此得了「網路成癮症」(Internet Addiction),如網路遊戲成癮、網路聊天成癮、網路關係成癮,以及網路性成癮(sexual addict)。網路色情的嚴重性實在不容我們忽視。

 

色情網站很快令人上癮的原因

 

  為何色情網站如此令人迷戀?網路性成癮的速度又為何如此迅速?網際網路的諸多特性是導致使用者上癮的原因,茲羅列如下:

 

  1. 匿名:使用者可用化名或代號隱藏真實的自我,也可以同時扮演許多人,隨時改變自己的身分。有意從事性交易者更依此在網路上達成交易,不用受現實社會中眾人異樣的眼光,也不用擔心遭警方取締。
  2. 便利:無論在家中、學校、工作場所、網咖,甚至許多公開場合,可利用網路接收、散發訊息。由於色情行業帶來豐厚的利潤,色情業者更利用iPod及可上網的手機散播色情訊息,只要按下搜尋鍵,即可上傳或下載色情圖片或影片。
  3. 虛擬:網路虛擬團體、虛擬社群可提供使用者拓展多元的社會環境,提供低社交焦慮的人際互動環境,不必真實面對現實情況。網路線上遊戲可讓使用者成為故事裡的主角,百戰不死,或在虛擬世界中玩網路性愛遊戲。
  4. 逃離:雖然使用網路可以聯繫遠方的親友,然而在獨自一人面對電腦,誰也不認識誰的情況下,也可能成為使用者逃避現實生活的藉口,降低人際溝通的互動性。
  5. 廉價:目前除了家用,手提電腦普及之外,遍佈林立的網咖更提供許多人上網的機會,只要區區幾十元就可以待在網咖數個小時,上網成了人人都花得起的平價運動。學生只要花一些零用錢,就可以躲在網咖瀏覽色情圖片。
  6. 跨國:小小的螢光幕裡面不只出現本土的養眼畫面,裡面的人物景色甚至遠達天涯地極,毫無邊界限制。

色情網站如何影響青少年

 

  由於網路的便利、廉價、匿名等特性,許多缺乏自制力的青少年因此陷於網路色情的誘惑而不可自拔。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王智弘教授指出,一些例如缺乏自尊、社會支持或情感寄託、生活無聊、人際衝突、遇到課業或工作挫折等的個人心理因素,都有可能使人成為網路成癮的高危險群,另外由網路中獲得成就感、掌控感、歸屬感與虛擬名聲,也可能促使人躲入網路世界的懷抱。

 

  網路色情會逐漸造成青少年注意力無法集中,學習力變差,而且色情影片上錯誤的兩性關係及對待方式,也會導致年輕人產生偏差的性態度與性行為。社會經常報導的案件如「上網看A片資優生變狼,名校高一生性侵小五女」、「兩同齡男生疑看色情網後犯案」、「姐妹淘自救揪出網路隱性男蟲」都是網路色情毒害青少年的證明。若是青少年長期浸淫在色情網路之中,將不知不覺染上「網路成癮症」,更有可能與其他心理問題合併,造成精神疾病:比如躁鬱症、憂鬱症、過動及注意力不足症候群、社交恐懼症、精神分裂症與人格違常等,後果堪虞。

 

色情網站的毒害――愈陷愈深

 

  網路性成癮與吸食古柯鹼一樣,都不是一次就上癮,通常是偷偷試了一次之後,感到刺激,於是昧著良心,一試再試,慢慢地就上癮了,最終形成一種強迫性,喪失自由選擇的能力,陷入不可自拔的情境。以下即大約分析性成癮的週期循環。

 

  第一階段:隱瞞和否認。觀看色情網站後,儘管內心感到不舒服,依舊會以隱瞞和否認的方式為自己開罪。

 

  第二階段:欺騙。自我欺騙或是欺騙他人的後果則是開始從事性活動。男性方面會開始自慰,尋求感官刺激,產生性幻想;女性方面則是產生性幻想,調情引誘,藉著網路聊天發展交往機會。這些行為會產生生理反應,或是心理感到補償,以此尋樂,迫使自己繼續這些行為。

 

  第三階段:亢奮。亢奮是使自己陷入性成癮的主要原因。因為亢奮,成癮者此時會尋求更刺激、更強烈的感官享受,也尋求增強性經驗,經常找機會付諸實行。恍惚失神是這一階段的慣性特徵。

 

  第四階段:自我控制失效。在尋求不斷的亢奮與尋求滿足感同時,其實成癮者自身的控制機制相對地也想發揮限制作用,扼止自己的行為,但在屈服不斷增強的亢奮與滿足的同時,自己卻愈來愈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於是就像橡皮筋失去彈性一般,整個控制機制大崩解,失去效力。

 

  第五階段:絕望。在一而在,再而三的連番失敗下,導致陷入負面情緒:深層孤寂、絕望失落、情緒低潮。這種一落千丈的情緒引發要疏解低落情緒的需要,於是惡性循環的情況又週而復始。

 

網路性成癮的跡象

 

  網路性成癮有何跡象可尋?無法控制自己的性行為的患者,通常會出現以下明顯的四個階段:

  1. 想入非非:患者持續幻想性的內容和情境。次數愈頻繁,愈密集,愈有可能引起極度亢奮,進而急欲找人「發洩」。
  2. 例行習慣:患者會僵化並重覆性行為及性幻想,極欲從事不同的性活動為保持高度亢奮,勝於以釋放自己的性能量為目標。常處於恍惚失神的狀態。
  3. 強制行為:儘管從事性活動後出現負面結果,或渴望停止性活動,但依舊身陷其中。性成癮患者會如同酗酒者或是吸毒者,當癮頭來臨時,無力抗拒。
  4. 絕望至極:性成癮患者感到強烈罪惡感或羞恥,因為無力控制自己的行為,也因為對人造成傷害而感到悔恨。成癮者會出現其他如依賴藥物,或是飲食、作息失調,以及各種行為問題,或因恐懼被人發現自己的問題而陷入更深的焦慮。無法控制性行為者的自殺率也偏高。

以下列出「健康的性」與「成癮的性」之間的比較:

 

健康的性

成癮的性

兩情相悅(自由意志)

脅迫、傷害、暴力

行為本身是欲望或是渴求

行為本身是強制性的,只求當下的滿足

滿足、加強、情緒穩定

情緒高低起伏,極不穩定

兩人情感的交流

非人性、脫離感情

少有負面結果

負面後果

增強自我價值

貶低自我價值、感到羞恥、罪惡

在彼此承諾的關係中,性行為使雙方更圓滿

缺乏滿足與忍耐,且逐漸惡化

平衡的性行為

怪異的性行為(過度或厭惡)

(資料來源Coleman-Kannedy2002)

 

網路性成癮危害未來的配偶及家庭

 

  觀看色情網站的原因很多,有相當高比例的成年人是因為面臨工作、經濟、家庭,以及人際關係的壓力,而逃入網路世界尋求解脫,以色情影片刺激自己、麻痺自己;也有不少人是從矇懂無知的青少年,就開始觀看色情影片,結果愈陷愈深。色情網站除了影響觀者自身的身、心、靈健康,更會對未來家庭及配偶帶來何種影響?

 

  1. 阻礙夫妻間真誠的溝通與互動。夫妻間著重彼此的接納,包括彼此的性需求,而性行為需要雙方完全投入,以表達對另一半的深切認識與愛情;然而觀看色情網站卻無法使觀者在性行為中完全投入,嚴重阻礙重視伴侶的感受,因為色情文化的背後猶如關啟文教授所形容,乃「自我中心的享樂主義」。
  2. 物化另一半,扼殺彼此間的親密感。有人曾訪問100位男性伴侶熱衷網路色情的婦女。這些婦女表示在性行為,伴侶對她們的性趣減低,或自己在性行為中感覺不到情感上的互動,其中一名婦女甚至表示自己不像個性伴侶,而像一件物品。
  3. 破壞對伴侶的忠貞承諾。研究者發現,發生婚外情的人上色情網站的數字,為未發生婚外情者的3.18倍;上色情網站者召妓的人數是未上色情網站者的3.7倍。這可證明上色情網站極易扭曲對性的認知,破壞忠貞的承諾。此外,女性發現伴侶上色情網站時感到背叛、失落、無法信任對方與憤怒,她們視網路性交為對方在現實生活中的出軌行為。
  4. 破壞下一代的心理健康。學者提出網路色情除了影響夫妻間的關係,孩子也可能被捲入父母間的衝突,甚至焦慮父母間的婚姻關係。許多兒童和青少年初次接觸色情網站,也是由於不小心連結了家中其他成員曾瀏覽過的色情網站,若此時大人不及時制止,或發現孩子觀看色情網站時,不告知正確的價值觀,孩子很有可能一再觀看而致成癮。

如何保護青少年不受色情網站毒害

 

  縱然現代人多麼依賴網路帶來的便利,但是要不受色情網站的毒害並非不可能。以下提供各種招式,幫助青少年向色情的誘惑說「不」。

  1. 潔淨住處。將容易引誘自己上色情網站的煽情雜誌、明星裸照和歌詞是不堪入耳的CD、音樂帶全部丟棄。
  2. 建立良好的網路使用習慣。不要獨自一人在深夜,或最沒有戒心的時間上網。篩選可信任的網站作為對外瀏覽的單一窗口。
  3. 使用防堵軟體、取消色情網路連結。可購買防堵色情軟體,選用有加色情防堵鎖的撥接帳號,家長利用瀏覽器自行設定分級。
  4. 不上虛擬網站。虛擬世界不真實,不能與人溝通,產生親密感。上虛擬網站使自己脫離真實人生,逃避現實,無法感受與人互動的情誼。
  5. 注意電腦放置位置。把電腦放在開放的空間,或是將螢幕面對門口,好使路過的人都能看到自己觀賞哪一個網頁。請家人、室友互相監督。
  6. 資料保密。切勿將個人及家庭資料洩露在網路上,如姓名、出生年月日、住址、電話號碼、身分證字號、信用卡號、照片……。
  7. 轉移注意力。察覺誘惑時,立即關掉電腦,起身離開,轉移注意力,做其他有意義的事,如運動、打電話給朋友、整理家務,把性能量引導至其他活動上。
  8. 注意網路用語。不回應電子布告欄上粗俗、猥褻、偏激的用語。與網友聊天時,若發現噁心、挑逗、無禮的用語時,應儘快離開聊天室,告知父母。
  9. 勞動服務。性驅力常常讓我們將注意力放在自己和自己的性需求上,而服務的本質迫使我們把注意力放在其他人和他們的需要上,對消耗性能量有正面的效果。把時間填滿,安排一些可以專心於關懷及服務他人的活動。
  10. 監督小組。與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並肩作戰,組成小組,彼此監督關心,相互砥礪,以免自己陷入孤軍奮戰的局面,任憑情慾宰割。
  11. 檢舉色情網站。響應網路無色情,可至台灣終止童妓協會網站檢舉,或向刑事警察局電腦犯罪小組「網路檢舉信箱」或電話報案,打造健康的網路文化。
  12. 制訂防治計劃。花幾分鐘,擬定一套為自己量身制訂的作戰計劃,比方哪些時候、什麼網站最容易引起自己想瀏覽色情的慾望?如何避免它們?
  13. 善用宗教的力量。在這場對抗情慾的戰爭中,光靠人的力量是不夠的。單單用戒律、規條來改變自己,有時仍會帶來灰心與挫敗。個人可將自己的信仰經文,例如聖經、佛經、可蘭經等銘記在心,遇到誘惑時隨時誦念。善用信仰的力量能大大減低情慾對自己的影響,消減耽溺於色情圖片、煽情畫面的誘惑,保守自己心意純淨,遠離色情帶來的貽害。

染上網路性成癮後,如何戒絕

 

  根據研究顯示,美國大約有3%-5%的成年人有性成癮的問題。明尼蘇達大學醫學院性計劃主任柯曼表示,性成癮者不分異性戀或是同性戀,都會有強烈、反覆出現的性幻想,導致無法自制的強迫性性行為。許多性成癮者多半在童年時曾遭到性方面或肉體、精神上的虐待,這可能導致受虐兒的腦部功能改變。想要戒絕性成癮,首先要尋求性成癮的原因。以下列出戒絕性成癮的方法。

 

  1. 內分泌失調。若性成癮是因為內分泌失調而產生,應及時就醫,消除病根。
  2. 心理障礙。不少性成癮患者伴有焦慮症或強迫症,可依醫師指示,服用可增加腦部血清素(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s)的抗憂鬱劑,以抑制性慾及性高潮,減輕性成癮的程度。
  3. 採用其他健康的方式減壓。以運動、服務,或其他有意義的事幫助自己消減壓力,轉移注意力,同時要戒除網癮,以逐漸脫離網路的誘惑。
  4. 家人及團體的支持。性成癮者在家人的支持及陪伴下,參加信仰團體的療偒小組,或是個人及團體的心理治療,都是戒絕性成癮的最佳利器。
  持之以恆。由於性成癮者扭曲了性的概念,缺少發展健康性經驗的助力,因此和毒癮者比較起來,通常要花更多時間復原,並且在第一年有高度情緒不安的情況,頭六個月後最容易復發。嚴重的性成癮患者在戒癮的第一年中,要為其健康、法律問題、工作及人際關係付出代價。在復原的第二與第三年間,自己的生涯、財務、與朋友的友誼,以及與父母或是孩子之間的關係都有改善。愈是持之以恆,愈易戒除。

 

【若有任何疑問需要求得解答, 歡迎寫信給我們. 我們將於一週內回覆您. 謝謝 !】

<back>

歡迎捐款 救助胎兒  海外捐款 EMAIL聯絡我們
郵政劃撥:19341893 戶名:財團法人天主教耶穌會(請於通訊欄中註明:救助胎兒)
--------------------------------------------------------------------------------------------------------------

彰化銀行-新莊分行:55500123973-810 戶名:財團法人天主教耶穌會
(因有不同部門共用帳號,敬請來電告知姓名,以為專款專用)
--------------------------------------------------------------------------------------------------------------
‧生命倫理研究中心 ‧尊重生命全民運動大聯盟 電話:(02)2901-7270#158

手機:0939-894-907 傳真:(02)2903-2133 地址:24255 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514巷103號

版權所有 Copyright Fu-Jen Catholic University Faculty of The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