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期2021年05月刊
若您願意,請轉寄給5位好友,邀請他們加入讀者群的行列。我要訂閱取消電子報。

不要害怕自己是個「壞爸媽」

在與朋友聊天時,我們聊到對孩子的教育:比較過彼此的經驗,有一個事實清楚表明出來,即老大通常比弟弟妹妹還難教。

然後我們自問,為什麼會這樣。

一位爸爸說:「毫無疑問,這是因為擁有第一個孩子時,我們仍然認為自己是個好父母;所以老大受到各種要求,遭受我們完美主義的苦待。但後來,我們對自己感到幻滅後,對下一個孩子就比較鬆了。」

我們不會進入辯論,老大是否比弟弟妹妹更難教。但是,為了教好孩子,難道我們就得先對自己身為「好父母」的能力產生幻滅嗎?

父母不是教育機器,而是人。

除非父母不成熟,或特別地無憂無慮,否則所有父母在成為父母之前都已開始了他們的職業生涯,都遵循著一套極好的原則度日。隨著第一個孩子的到來,這日常生活的現實,很快便會讓一堆天真的計畫,一一到位。

另一方面,這種天真也並不是新手父母所獨有的,我們發現,實際上許多「老手」父母也是如此。

例如,在一場頓悟或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靈性經歷之後,我們會充滿熱情和慷慨,向著未來重新邁步,打算改變全世界,就從我們自己的孩子開始。

無論是從家庭的開始,還是轉變之後的新開始:我們都覺得需要做好,要做出好的決定。然後,生活邀請我們,面對現實,謙卑自牧。

謝天謝地,生活和我們的孩子都不是模範兒童。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全新的,並自帶獨一無二的「操作手冊」。而我們身為父母的,也很獨一無二:我們不是教育機器,而是人。

這就是為什麼不能採用一套標準的教育方法的原因:每個家庭都必須發展出自己的一套教育方法,甚至一個孩子一套。

除此之外,我們知道,我們會碰到自己的極限。說是一回事,例如,在一次頓悟中,我們對自己說:「我們家將每天如何如何!」而一年365天活出這個計畫,又是另外一回事。

決定我們再也不會對孩子大吼大叫,是一回事,但當下午七點鐘,寶琳將一罐痱子粉倒在她房間的地毯上,同時他的兄弟們把浴室變成了游泳池時,保持甜蜜和平靜,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因此,隨著孩子的長大,我們的教育原則,也逐步挫敗!

我們需要自我批判,也需要自我寬恕和加油

因此我們(三不五時)會出現「自我批判」的時刻。恭喜你!因為,如果不論一切代價,都執意固守最初的計畫,就意味著走向災難,因為那是一項冒險,把孩子晾在一邊,忽視他們真正的身份。

有批判態度是必須的,因為這種態度會使我們質疑,我們作為父母的使命究竟為何,以及我們執行這項使命的能力究竟有多穩固;因而做出該有的調整。否則,災難便是必然的。

這種自我批判,如果要取得成果,還必須要有更高的視野。我們是要看著自己,一個(或一對夫婦,都一樣)令人沮喪、甚至絕望的人:專注於自己的缺陷、錯誤和缺點......或者是,我們要冷靜下來,拒絕看我們的錯誤,而自以為是呢?都不是!

對於我們真正的身份,我們當有所覺醒:我們都不是完人。是的,比我們想像的要差得多,但我們卻有能力做到最好,超過我們所求所想。

如果我們幻滅了,不必沈浸於自我懷疑、灰心喪志:而要坦然釋懷、放過自己,踏上一條寬恕和信任的道路。

對,如果對於所有父母、所有孩子、以及在任何情況下,都有一個有效的關鍵字,那就是「信任」。

最重要的是,要信任生命。所以,不要害怕我們是「壞父母」,生命自會找到他成長的方向。

文章來源:Aleteia, 2021.4.26.
作者:Edifa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