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期2019年09月27日
若您願意,請轉寄給5位好友,邀請他們加入讀者群的行列。我要訂閱取消電子報。

家庭電子紀律:平板/電腦使用規則

family screens 現代父母將媒體當作「電子安撫奶嘴」,帶來了嚴重的長期後果

在21世紀的第三個十年,教育6歲以下的兒童,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教育他們使用和管理平板/電腦。目標是教育他們健康的消費觀,其中心是廣泛意義上的數位消費:電視、DVD、遊戲機、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連同電影。

並且,在相同的程度上,教育他們建立一個替代平板/電腦的時間。這在0至6歲的兒童,就是要在古典遊戲中教育他們。古典遊戲,可能是一個真實與童年相關的生活的同義詞,沒有揠苗助長,不用著急忙碌。兒童遊戲是發育和健康的最佳基礎。現在的問題是:誰是負責的代理人:學校、工廠、法律、小兒科。

但最重要的是,兒童在家中使用媒體,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的親職風格。父母要負責和作榜樣,給你的孩子看你如何善用媒體:聯絡事情、諮詢教師及兒科醫生、照顧孩子的發展(認知、情感、行為)和健康(睡眠衛生、超重、肥胖)等。

現在的現實是,父母毫無作為、對此議題漠不關心、虛假的神話、和無知。父母不知道這個「善用」的基本前提為何,或許根本不想知道。還有,他們不遵循甚或忽視最先進的兒科限制和標準;並且不加思索,沒來由地相信:媒體(例如平板/電腦)是兒童認知發展非常合適的工具。這不是真的,反而是一個虛假的、自我毀滅的神話

他們不僅忽視風險,還高估了其所具有的可能性,放孩子們單獨一人(也許甚至遺棄他們--用比喻說法)在平板/電腦和手機面前。「他們學到了很多東西,他們與平板/電腦相處得很好,他們獲益良多,」然而他們真正做的事情是,插上電源,無所作為,忽視自己的責任。平板/電腦要在苛刻的環境中、伴隨許多的限制,才能達到教育功能,絕不能隨隨便便。

此時此刻,孩子們的日間活動(即睡眠時間之外),除了學校,大多數都在使用平板/電腦。而在美國,人們發現,在某些情況下,孩子們在平板/電腦之前的時間,可能會比在老師面前更多。近年來家庭生活日益加速。父母都比較忙。

好啦,父母們把媒體當作「電子安撫奶嘴」,可以安撫最為激動、不很平靜、最不安分的孩子。而且,家庭的社經水平越低,這一點就越發明顯。這擴大了教育的差距:也就是說,最需要讓孩子玩耍、閱讀、知道如何冷靜的家庭,是低收入家庭。

因此,我們需要建立家庭電子紀律。這種話,聽在今天這個充滿寬容和自戀的父母的社會中,是非常刺耳的。但規範的存在,真的有其必要。換句話說,家庭要一起建立一套規則,規範父母和孩子如何使用平板/電腦;這標準可以在美國兒科學會找到。

一套電子紀律,也必須建立不遵守規則時的罰則。這種罰則應當既是限制性的,同時也是積極的行動方案,例如:與最年幼的孩子共同觀看影視內容,以便:
1)解釋平板/電腦上發生的事情;
2)澄清概念;
3)養成孩子批判的技能;和
4)鼓勵根據年齡對這些內容進行反思。

一個例子:反思暴力和侵略性的內容,並把這些問題攤在桌面上,這可以成為後來與年齡較大的孩子談論霸凌的管道。所以,這種調解處理,一方面是限制性的(減少個人消費時間)和活動性的(共同觀看)。

另一方面,調解處理,還包括進入遊戲世界:但在這一區塊,我們已經處於另一個級別的偉大深淵之中,本文無法觸及。由於建設性的評論,這種父母的調解處理,減少了暴力內容的最負面影響。這種父母的臨在,有問題、有澄清,可以讓兒童在這些年齡,建立起認識世界的真正支架。

然而,研究強調,父母不懂好好利用平板/電腦說話,也無視於引導理解內容的機會

而這些父母就是那些,比方說,允許在孩子的房間裡放電視的人。而這些專注於媒體的父母,往往社經水平比較低,而且沒有教育資源,他們的技能較少,無法緩解媒體在身體健康領域的負面影響(例如超重和肥胖)和認知-情感智力發展(孤立、退縮、焦慮)的水平。電子紀律規則至關重要,應從美國兒科學會的指導原則開始:

對於18個月以下的兒童:避免使用數位媒體和電視。一個例外,是使用視頻聊天等APP,與遠方的親戚通訊聯絡。孩子18-24個月大,父母希望引入數位媒體的話,應該選擇高質量的節目,並與孩子一起觀看,以幫助他們了解所看到的內容:共同觀看。

對於25歲的兒童,將平板/電腦的使用減少到每天1小時,使用高質量的節目(說話、節奏和連續的圖像非常慢)。家長應與孩子分享媒體,幫助他們了解所看到的內容,並將其應用於周圍的世界:共同觀看。

對於6歲及以上的兒童,對使用媒體所花費的時間和媒體類型,設置一致的限制,並確保媒體不會取代充足的睡眠、身體活動和其他基本健康行為,如戶外遊戲。

指定沒有數位媒體和電視的時間。沒有平板/電腦的時刻:早餐、午餐、晚餐或汽車旅行。以及沒有平板/電腦的地方:在那裡沒有任何平板/電腦,如房間,特別是兒童的房間。

讓父母和孩子之間保持持續的溝通,關於公民身份和線上安全,包括尊重他人、不冒充身份、不要進行口頭攻擊等:無論線上或離線。

文章來源:Aleteia, 2019.8.28
作者:Ignasi de Bofarull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