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期2017年07月14日

若您願意,請轉寄給5位好友,
邀請他們加入讀者群的行列。
我要訂閱取消電子報。

環境影響對同性戀的形成扮演重要因素

  令人驚訝的是,人類學家的調查結論一致認為,男女同性戀的行為不是遺傳產生,而是由社會環境造成的。六個大型雙胞胎研究一致肯定,「包括男性和女性,同性吸引最主要的原因,是出生後個人對生物因素和環境因素的隨機反應」。懷德海博士綜合所有研究,提出對同性戀的影響是10%以下的遺傳影響微弱且間接的)及90%以上的環境影響

10%↓遺傳影響 + 90%↑環境影響

  佔90%以上的環境影響中,整體社會因素是很重要的,例如:「城市化」,在大城市長大者對發展同性吸引比在鄉村長大者更為明顯。「年輕化」,同性戀行為在青春期過後即隨著年齡增長而急促下降(任何遺傳決定的性狀是無法在一個世代內就能驟然改變)。但是,其中的單一社會因素則並不一定呈現出重要性,換句話說,每個同性戀者有多個特殊因素和自己的故事。儘管如此,還是可以發現一些稍為明顯的共同可能的路徑,例如:「第一次強烈的性經驗伴隨著興奮或不適的感覺,是性傾向最重要的決定性前兆」;或者「童年期性別氣質不符合(這種情形只有10-12%會成為同性戀)」等等。

  雙胞胎研究發現,共享的家庭環境對同性戀影響不是很重要,反而非共享因素(生活中的隨機事件)的影響力是最強的,佔有89%的效應。也就是說,某隨機事件對雙胞胎一人造成反應,一旦反應啟動模式(不論光是心中想像或反覆行為),習慣便開始建立,不知不覺中腦部改變,同性戀人格形成;而相同事件對另一位或許完全不具意義。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