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期2015年08月24日

本報發行量目前為26,409份。若您願意,請轉寄給5位好友,
邀請他們加入讀者群的行列。
我要訂閱取消電子報。

成體幹細胞應以如履薄冰的態度面對未來發展(二)

  生命倫理期刊《新亞特蘭帝斯(The New Atlantis)》的助理編輯,布萊登(Brendan Foht)指出,科學家發現“重新編程(re-program)”的新技術不僅可以將一般特化細胞(諸如皮膚、骨髓細胞等)創造出成體幹細胞;又可再創造各類成體組織之特化細胞;如今,甚至可以變成胚胎和胎盤組織。

  他說:「這意味著這種技術可能不只是一種製造幹細胞的方法,而且還是一種創造胚胎的方法,」有大開“複製人”之門的危險。然而面對這種無法全然了解的生命機制,科學家們若無謙虛和尊重生命的態度,在使用幹細胞上將不免陷入無法掌控的後果,以及新倫理問題。

  “複製”(cloning)亦稱克隆、選殖,是無性生殖的方式,是無須經過任何男與女、公與母的性行為而產生新組織器官或個體的生殖方式。複製就像是影印一般,影印出來的資料和原稿是一模一樣,而且可以大量製造;所以生命複製就是以此技術,大量生產與提供複製的某生物體一模一樣,基因完全相同的眾多生命個體。


(圖片來源:上下游News&Market新聞市集)

  由於道德和法律等因素,至今還未有複製人出現的正式報告,然而從科學家的論述中,不禁讓人懷疑秘密狀態中是否已有脫軌的研究結果。

  查理斯‧瓦坎帝(Charles Vacanti)是哈佛大學STAP細胞研究計畫案的共同主持人,他向《新科學家》透露消息說:現在「你可以很容易從一滴血液和簡單的技術,創造出另一個完全相同於你的你。」

  瓦坎帝博士提到一名與他合作過但不願透露姓名的合作夥伴,此人的實驗目的並不是為了進一步深入研究生命複製,相反的只是要了解新生物科技的背後機制;結果此人將老鼠的白血球細胞重新編程設定之後,形成了一個胚胎,然後已經長成一個老鼠胎兒。

  許多人會擔心科學研究者故意利用技術為創造“複製人”,然而,布萊登更指出他的擔憂:「或許我們應該更加擔心的是科學家們在製造幹細胞的過程裡,輕率地操縱此生物技術,在不經意的情況下,意外複製出人體胚胎。」是的!科學界在不斷的意外、驚喜之餘,不免令人懷疑,未來的發展是否都能在正軌中進行?!

  無論如何,這個科學界看似無法停止的追求和創造,本以全人類福祉為初衷,之後卻愈來愈走向科學家求知慾望上的個人滿足,和彼此成就上的較勁。鑽進這個死胡同之後,沒有人有叫停的勇氣,集體力量也沒有回頭的可能,人類幸福的目標卻離我們愈來愈遙遠。

  回顧過去,諾貝爾曾因自己的發明被後人使用在戰爭中而懊惱宣稱:「我有罪啊!」歐本海默則因自己製造的原子彈投向日本,而高喊:「我們手上有血。」歷史中,發明家和科研工作者事後對自己的發明感到後悔的情形,其實並不罕見。難道這是科學宿命?還是人性貪婪所致?

  布萊登畫出最後界線:「人類細胞的新技術唯有在我們明確肯定不使用在創造人類胚胎之時,才是開始使用的時刻。」我們同意,並期盼著眾人良知的選擇先於知識與創新的追求。(完)

(作者:蔣玉華。參考資料:Adult Stem-Cell Advancements Evoke Hope, Caution;《維護人性尊嚴---天主教生命倫理觀》基因研究應用的倫理問題;《健康世界》訂做一個自己的器官?談2012年諾貝爾生理暨醫學獎與細胞的返老還童)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