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期2014年03月17日 |
||
重新定義「美」:一位攝影師的使命【www.lifesitenews.com 作者/RACHAEL DENHOLLANDER 2013/06/13】當這個世界愈接受Peter Singer的言論 :「指責特殊需求者的存在」,另一種歌頌人類內在善的真理呼聲就愈發美麗,攝影師瑞克(Rick Guidotti)正投入他的生活扮演這個角色。 1997年,瑞克在街上看到一個年輕女孩正在等公車。這個女孩有白化症。之後,當他進一步研究白化症時,他驚訝地發現人們對罕見疾病者的印象非常僵化──他們被刊在冷冷的教科書照片中,這些照片被掛在醫生辦公室裡空蕩蕩的牆上,眼睛之處以黑色筆塗蓋。他在街上看到的那個女孩所散發的生命氣息與美麗,照片裡完全看不到。同時他也發現人們將罕見疾病者視為馬戲團雜耍或畸形人,電影中要他們扮演歹徒或怪物。照片中貶低他們為有病的、不像人的、令人害怕的。照片裡的他們完全喪失每個人內在具有的人性光輝和美麗。 之後,他與「諾厄白化症協助機構」(NOAH)聯繫,表示願意為白化症者拍攝照片,展現他們的美。出乎意料之外,沒有人贊同他。因為在此之前,每篇關於白化症的文章或故事,總是用受害的、被剝削的或濫情的角度描繪他們。為此,瑞克後來提議由另一個遺傳協助機構連同NOAH一起負責監督他的工作,NOAH才同意幫助他。 這一天,瑞克拍完名模辛蒂克勞馥(Cindy Crawford)後,年輕的白化症者克莉斯汀(Christine)走進他的工作室。她是瑞克新計劃開始的第一個人。但當她走進來時,她的眼睛不敢與人接觸,肩膀畏縮,很明顯地由於她的與眾不同而感到怯懦害羞。但是,在她離開時,瑞克看到的是她的轉變。瑞克像是一面鏡子,照出她的美,對待她像對待每個名氣響亮的人──把她當人看。當瑞克接受NBC新聞訪問時,他興奮地描述他看到的克莉斯汀:「她放開了,真的好美,在鏡頭前她改變了。」 隨著生活雜誌裡的故事,顯然瑞克花了許多時間四處拜訪白化症兒童與成人,他愈來愈體會他們因著自己的「不同」所受到的歧視和烙印。當「18號染色體登錄研究中心」(Chromosome 18 Registry and Research Society)與他聯繫後,他的世界為此又更寬廣。他做了一番研究,發現這些孩子因為基因失序,教科書照片中的他們一樣看來令人恐佈,僵硬;然而,當他走進研究中心,他看到的是愛、生命和歡笑。醫學教科書和社會印象中的他們完全不是這樣。自此之後,瑞克受美國「史密森尼學會」(Smithsonian)邀請,到世界各地做白化症巡迴攝影展,瑞克也獲准在展覽中不只展出白化症照片,也包括其他罕見疾病者和身心障礙者,展出主題愈發廣泛。 1998年,瑞克成立「正面接觸機構」(Positive Exposure)。這是個非營利性組織,指在傳揚身心障礙者的人性和美麗。瑞克工作的對象包括染色體異常者、腦性麻痺、白化症、馬凡氏症候群(marfan syndrome)、杭特症候群(Hunter’s syndrome),等等。瑞克的工作還不只這些,他四處演說,特別與醫學院學生交談。醫學教科書上的照片到現在一直都令他害怕。瑞克表示:「真的可怕。我們可以找到其他方式表達他們。有人告訴我,許多基因諮詢師(genetic counselors)面對病患家屬時,手上拿著醫學教科書對他們說:『看這個,你們的女兒將會變成這樣。』家屬用手遮住裡面的照片不敢看,他們嚇壞了。我們還可以做一些別的,還有其他方式向家屬呈現資訊。」 瑞克與美國薩拉勞倫斯學院(Sarah Lawrence College)的基因遺傳學系合作,在錄像中邀請罕見疾病者用自己的話說明他們的狀況。瑞克教導學生不但以言語描述病患有何症狀,同時也要了解他們具有人性與人格尊嚴。他勸勉未來的醫生,要確信醫學中也有人性,確信他們看到的不只是疾病和診斷,也是一個「人」,這點非常重要。醫生不只是治療「這個病」,也是治療「這個人」。 瑞克正在拍攝一系列紀錄片,名為On Beauty,已於2013年開始播映,目的同樣是為展現人性的美和善,和人性光輝,包含那些與眾不同的地方。瑞克要用這個機會告訴人們,當遇見與眾不同的人時可以怎麼做。人們沒有理由避開他們,與眾不同不代表要受不同待遇。 這個世界常常以人的外表和刻板印象定義人的價值,瑞克的工作和熱情要強力展現這個真理──每個人都有內在的美和善。瑞克要勸勉大家:「我敢說你會看到美。一旦你見到了美,美會征服你。這個力量超乎想像。」 <回上一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