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期2010年11月08日

本報發行量目前為26,409份。若您願意,請轉寄給5位好友,邀請他們加入讀者群的行列。
我要訂閱取消電子報。

《走出埃及》季刊選文
從電影「為巴比祈禱」
談真實的聆聽、愛與接納

◆陳玉珊Ellen Miia
2009年九月秋季刊56期

  「為巴比祈禱」(Prayers for Bobby)是發生在80年代由真人真事改編的一部電影作品,談到一個男同性戀者出櫃後在其生命和家庭之間所發生的血淚交織與情感糾葛的故事。

不能說的秘密,家庭風暴

  故事發生在1983年,一個擁有傳統基督宗教信仰的家庭中。巴比,一個受家庭寵愛、與眾不同、心思細膩的男孩,在他靈魂的深處始終湧現著一種不安、害怕與躁動的情緒。有一天當巴比與哥哥在鐵軌上散步時,說著:「我覺得自己好像有點不對勁,如果媽發現我們兩個其中有一個是神經病她會如何反應?」哥哥回答說:「巴比,你想太多了,這樣對你不好」。巴比有一個不能說的秘密,這個秘密讓他痛苦不堪,甚至想要自殺。

  終於有一天,巴比再也無法承受這個埋藏在他心底的秘密,在他企圖吞藥自殺時被哥哥發現了,哥哥非常震驚,他不知道為何弟弟會做出這樣傷害自己的行為,在哥哥的追問下,巴比終於說出了這個秘密,然而這是讓整個家庭走向狂風暴雨的前奏..。雖然巴比一再地要求哥哥守密,但哥哥忍不住對弟弟的擔心,終於還是告訴了母親,原本平靜的家就這樣掀起了軒然大波..。

同性戀是罪?無法被聆聽的心碎

  對一個有著虔誠基督信仰的母親瑪麗而言,她認知「同性戀」是一個無法被上帝接受的罪,是不討神喜悅的,是會招致神刑罰的。她完全無法接受自己有一個同性戀兒子的事實,她內在的焦慮、痛苦、驚嚇與不安,使得她必須要找到一條出路,她必須幫助巴比脫離同性戀的身分。她企圖以聖經的話語指正孩子,在屋子裡貼滿了經文紙條,提醒巴比不要再陷入罪中,只要緊緊抓住上帝的話就可以改變。甚至她為巴比安排了心理治療,希望能矯正他的性傾向,並介紹其他的女孩給他認識,拓展他的交友圈..,她所做的這一切都是希望可以幫助巴比走出同性戀並遠離罪的試探。

  巴比的其他家人能做的很有限,父親曾參與在巴比的心理治療過程中,但他並無法意識到自己的角色對巴比的影響為何。而面對巴比的問題,在母親焦慮與緊張的反應中,其他的兄弟姐妹面對巴比時呈現了無助和使不上力的情況。於是巴比越發地鬱鬱寡歡,他內在的心理壓力讓他更加焦慮不安,他無法感受到被了解與接納,覺得自己與家人、與神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疏離。

尋找真愛與接納的選擇,走上自殺絕路

  在偶然的機會下,巴比接受一個姐妹的邀請,到另一個城市去度假。在那裡,他展開自由的羽翼,盡情出入酒吧等享樂狂歡的場所,並認識了他的男友。在那裡他找到了同性戀身份的自我認同,這是第一次他感覺自己是被接納的,而且是這麼地自由與釋放。他與男友的家人一起用餐,發現男友的父母非常接納自己的孩子,也接納孩子的同性伴侶,他想或許這就是自己追尋已久、該做的選擇。幾個月以後他回到家鄉,告訴家人他的決定,並搬到另一個城市生活,心痛的母親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離開..。

  在離開家之前,巴比向母親提出希望她能接受自己同性戀的身分,否則就斷絕母子關係,但母親的回應是:「我沒有同性戀的兒子。」巴比帶著悲傷的心離開了家,就這樣去到另一個城市。但過不久,巴比發現自己的男友竟和其他的男人約會,他的心靈再度破碎,悲傷得不能自已。他選擇離開家,以得到同性戀的身分認同,甚至不惜與家庭斷絕關係,原本以為自己可以在同性戀中獲得真愛,但此時的他已感到自己一無所有、毫無生存的盼望。於是巴比做了另一個選擇,從天橋一躍而下,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聽到巴比自殺消息的父母與家人都感到震驚、自責與悲傷不已,特別是母親,但是再多的懊悔也已經喚不回巴比的生命。於是她到同志教會與牧師對話,想知道自殺的巴比是否可以上天堂、聖經是否有其他對同性戀的解釋。她甚至加入同志家庭的組織,聲援同志們,因為她深深地了解是自己對孩子的無知與不了解,沒有仔細聆聽孩子的心聲,才會讓巴比走上絕路。於是她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成為了人權鬥士,加入同志運動,致力於支持同性戀的孩子與家庭。

真實的聆聽、愛與接納

  看完這部影片後,我對於巴比年輕生命的殞落感到心痛不已。回顧電影的片段時,對於自己所輔導、陪伴的那些有同性戀困擾的孩子,以及其家庭痛苦與掙扎的心情也浮上心頭。因為這些場景不僅僅只有在電影中出現,也上演在真實的世界中。很多時候,「同性戀」是個說不出的秘密,不足以向外人道,它是個隱形炸彈,隨時準備摧毀家庭。

  跳脫討論「同性戀是罪」的神學論述與信仰立場,我想談的是教牧輔導、生命教育與人性關懷的基本態度—「真實的聆聽、愛與接納」。在我們所堅持的信仰立場與信念背後,是否有一條中間地帶,可以讓這些深受同性戀困擾的孩子們有路可走?那不再是以「同性戀是罪」的觀點進行論斷與批判,或是以病態的觀點想要矯正或是治療這些孩子所謂的「不正常」。其實他們需要我們放下自己的焦慮與悲傷,而只是聆聽他們的故事、了解他們渴望被愛的吶喊。

  我所輔導的青少年孩子們,他們就跟巴比一樣,有著不安、焦慮與害怕的情緒,他們同樣存在著對性別認同的困擾,他們需要有人可以傾聽他們,與他們分享、討論關於這個埋藏於心靈深處的巨大秘密。

  不管是對有同性戀困擾的孩子或是父母,真實的聆聽是不帶批判的陪伴,我們必須試著理解與同理他們所承受的心理負擔、信仰(念)挑戰,以及面對外在環境的壓力與眼光,以基督的愛來托住他們,幫助他們面對生命裡的創痛與困境。真實的、無條件的愛與接納,是唯一的道路。當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時候,祂並沒有說:「因為..,所以我才願意為你死。」祂的死,乃是為全人類付上了代價,祂所流出的寶血是為著每一個世界上的人所預備的,祂的救贖是全備的、是無條件的。

  所以當我看著孩子們不斷的經歷神的醫治與改變時,我知道並不是因為我告訴他「同性戀是罪,你應該要改變才能得神的喜悅」,而是他們在被陪伴的過程中,被神的愛觸摸,因此基督的愛,便成為他們尋求生命醫治與改變的動力。他們整理了自我的創傷、找到了同性戀傾向的根源,並邁向醫治、恢復以及與生命和好的旅途中。當他們在神的愛中得著滿足時,「改變」不再是一個痛苦的目標,而是一段經歷神同在、恢復自我形象和了解受造價值與意義、活出神兒女榮美尊貴身份的信心之旅。

  我深信這部電影可以帶給教牧輔導人員許多的反省與挑戰,不僅僅是對同性戀這個議題,而是關乎我們用什麼樣的生命態度、愛的行動與屬靈的智慧去面對他人生命中的艱難。我們不應該輕看他們的痛苦與掙扎,或是自以為是的批評論斷,我們應當以基督堅定、溫柔的憐憫,去協助他們、與他們同在。

<回上一頁>

輔仁聖博敏神學院生命倫理研究中心
地址:(24205)台北縣新莊市中正路514巷103號
電話:(02)2901-7270 ext 158 或778
傳真:(02)2906-2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