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期2010年09月06日 |
|
百年人口昔倡節育今倡生育台灣100年前的人口有多少?據史料記載,約337萬人,百年間成長將近6倍,日據時代由於歷經兩次世界大戰,加以肺炎、瘧疾、腸炎死亡率居高不下,人口成長速度並不快,光復初期民國36年僅649萬人,台灣人口成長最快的期間是國民政府自大陸遷台後的前15年間,人口幾乎翻倍增加,民國53年人口達1,233萬人。 政府遷台 人口成長世界第一 這段期間自大陸遷來台灣的人口達64萬人,據民國45年的人口普查統計,其中男性剛好是女性的兩倍,經濟學家張果為所編的台灣經濟發展一書有如下的敘述:「大陸遷台人口以男性居絕大多數,彼等獨自來台或追隨政府來台從事建設開發,多數為年青力壯的勞動生產人口,且多具備謀生之技術,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此類人口發揮極大的作用。」 顯然大陸遷台的人數並非造成台灣人口激增的原因,那麼何以到民國53年台灣人口會倍增至1,233萬人?中研院院士于宗先表示,任何一個國家戰後,一定會生出許多孩子,美國的戰後嬰兒潮也是如此,民國34年底日本投降,有些人從南洋回來了、復員了,生了許多孩子,加上自大陸撤退來台的年輕人慢慢和當地人結婚,因此在這一段期間,台灣人口快速成長。 台灣省通志在記錄這一段歷史時指出:「這段期間台灣人口成長率3.21%,高佔世界第一位,比美國的1.4%、日本的0.96%、西德的0.63%,超出甚多,主因台灣的衛生進步,社會安定,經濟發展。」 台灣每年出生的人數都超過40萬人,隨著人口快速成長,政府在教育、衛生、糧食各方面的支出也快速增加,形成不小的壓力。 對於那個時期台灣人口每年以3%的速度成長,中研院院士胡勝正指出,人口過多是危機也是轉機,當時台灣有近二分之一勞動人口從事農業相關行業,但由於人口成長仍舊高於食物成長,農復會主委蔣夢麟甘冒大不韙,倡議節育,胡勝正說:「國父遺教認為人口必須成長,講節育是違反了民族主義的,但是蔣夢麟等人持續倡議,最後政府實施家庭計劃,透過衛生推行避孕、發放幸福家庭手冊,台灣人口成長率開始下降。」 民國53年 開始推行家庭計劃 家庭計劃於民國53年實施,在此之前台灣婦女生育率在5.1至7.0間,也就是每位婦女一生平均生下5到7個小孩,家庭計劃告訴台灣民眾「兩個孩子恰恰好」,推行的極為成功,到民國60年代平均每位婦女所生的孩子已降至2.5到3.7人。 家庭計劃在節育上取得重大成就,但萬萬沒有想到,推行家庭計劃45年後的今天,台灣的婦女生育率已降至1.03,也就是每位婦女一生平均只生一個小孩,台灣生育率由全球最高,一下子又變成全球最低,今天美國、法國、紐西蘭都在2.0以上,日、韓、新加坡也還有1.2的水準,因此台灣從過去倡議節育,如今反過來又開始倡議生育,內政部長江宜樺更不惜以百萬元獎金向國人徵求一個「看了就讓人想生小孩的標語」。 對內政部百萬元徵求標語的努力,胡勝正說:「內政部希望有一句標語讓大家聽了就想生孩子,但問題不是想不想,而是敢不敢。」于宗先也說:「我寫信給部長,我告訴他今天問題在青年人職業沒保障,我自己職業都不保了,還會生孩子嗎?不要說百萬元徵選口號沒用,就算用千萬元所徵選的口號也沒有用處。」 工作不穩 現代人不敢生孩子 其實,今天年輕人不止不敢生,連結婚的意願也直線下滑,民國80年代每年結婚約有16萬對到18萬對,但98年已降至11萬多對,結婚率由過去千分之8降至目前千分之5的歷史新低。 于宗先表示,這一切的根本原因仍在工資十多年來持續停滯,甚至下滑,他說:「這十多年來台灣的GDP雖然成長,但工資根本沒有成長,除了公務員,今天的工作愈來愈沒保障,面對這樣的經濟環境,年輕人怎麼敢結婚生孩子?」 今天出生人數下滑,老年人口快速升高使台灣面臨嚴重的老化問題,于宗先憂心的表示,今天年輕人在父母嬌生慣養下,他們對下一代沒有能力負責,對上一代也養不起了。 台灣在民國50年代,到處是小孩,如今少年人口只占16%,老年人口占了11%,估計14年後,老年人口比重就將升至20%,不僅社會安全支出趨於沉重,也將衍生出許多難解的經濟問題。 不過胡勝正表示,美國前財長桑默斯曾寫過一篇經濟成長與人口老化的研究指出,人口老化會有更多儲蓄轉為投資,投資又轉為機器設備替代勞動,不見得對經濟有負面的影響,他說:「桑默斯對人口老化持較樂觀的看法,我同樣也持比較樂觀的看法。」 <回上一頁> |
|
地址:(24205)台北縣新莊市中正路514巷103號 電話:(02)2901-7270 ext 158 或778 傳真:(02)2906-24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