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親愛的讀者,平安! 美國曾於2007年11月舉辦了第一屆專論墮胎後男性症候群創傷的「男性與墮胎:重拾父性」(Men and Abortion : Reclaiming Fatherhood)研討會,就有關男性於參與墮胎後的療程、墮胎對男性心靈造成的影響、父性身分與墮胎等議題展開討論。相信藉著這次的研討會,能有更多新的訊息與經驗交流,有助於為尋求幫助的男性伸出援手。 隨著社會的開放,青少年約會已經是非常普遍的事,然而也不斷傳出約會強暴的事件。約會時該注意哪些事情,才不會發生後悔一生的事?本期電子報將提出一些具體建議,幫助大家快快樂樂出門,平平安安回家。 祝大家 生命倫理研究中心敬上 |
||||
|
||||
|
||||
|
||||
【「幹細胞研究」辯論中的十大迷思】 迷思七:因為沒有精子在複製過程中使用,因此所產生的胚胎不能是人類,拿來做實驗並無道德上的不妥。 迷思八:因為超過十四日的胚胎已(才)是人類,因此只能使用受精(或複製)後發育未逾十四日的胚胎進行研究。 事實上,這只是支持胚胎幹細胞研究陣營為了使破壞胚胎的行為合理化所杜撰出的理論。現代人類胚胎學已經清楚地證明,我們的生命開始於過去的某一時刻(受精時),而且生命必須是連續性的事實。這正是我們能領悟人類生命是一個連續體的關鍵:所有人類的發育不但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而且不會由一個非人類存有(十四天以前)的生物實體產生。 (更多)(本電子報內容摘錄整理自《胚胎幹細胞研究的迷思》,由輔仁聖博敏神學院生命倫理研究中心主任艾立勤及研究員甯永鑫所撰;這篇研究論文同時刊載於《見證月刊》2007年9、10、11、12月,及2008年1月號,歡迎參閱。) |
||||
|
||||
墮胎對男性的影響∼之六 | ||||
眾所皆知,墮胎無論在身、心、靈上,都帶給女性莫大的傷害,然而對男性呢?近年由於男性因伴侶墮胎而前往尋求輔導的人數大增,這個問題逐漸為人所注意。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探討墮胎對男性造成何種影響。 * * * 「墮胎後協談計劃」(Project Rachel)創辦人指出,由於參與墮胎決定,男性也會因失去了父性而受苦,亦即墮胎所造成的第三位受害者,就是父親。「全國墮胎後和好治療中心」(National Office of Post-Abortion Reconciliation and Healing (NOPARH))執行長Vickie Thorn表示不能忽略受墮胎影響而悲傷的男性,「畢竟,這是父母親雙方之間的事。」他指出:「治療男性墮胎後遺症的模式必須與女性的不同。男性有別種方式處理這個問題。女性強調的是談話和哭泣,而男性有另一種不同的方式處理悲傷的情緒。男性較常難過的是失去為人父的身分。他們也會為失去孩子而悲傷,但多半是悲傷失去了他自己,也就是自己無法轉型到為人父的身分上。」 2007年11月28、29日,「墮胎後協談計劃」和「全國墮胎後和好治療中心」結合其他單位,共同舉辦了全美第一屆專論墮胎後男性症候群創傷的「男性與墮胎:重拾父性」(Men and Abortion : Reclaiming Fatherhood)研討會。研討會中,請到了許多不同領域及國家的專家,包括臨床醫學專家,就有關男性於參與墮胎後的療程、墮胎對男性心靈造成的影響、父性身分與墮胎,以及為什麼參與墮胎的男性會前來尋求協助等議題,展開討論。 本文資料來源【Zenit.org三藩市2007/11/29報導】 |
||||
台灣多年來一直採用西方以教導避孕方式的「綜合性教育」,近來又傾向教導性解放式的「瑞典模式性教育」。而另一種與此有別的性教育則是強調「等待到結婚」的貞潔教育,乃著重在以自己,及未來的家庭為考量,許下承諾,減少婚前性行為。這一單元即為讀者介紹為台灣學子量身打造的「貞潔教育」。 約會時的舉止穿著,及注意事項 青少年往往在意自己的穿著是否與眾不同,有些甚至刻意打扮得「酷、辣、炫」,藉此吸引眾人的目光。而男女交往時的舉止穿著正是可否堅守守貞承諾的關鍵。女孩若是希望自己理想的他是個有禮貌,體貼,願意真心交往,認識彼此內在氣質的人,穿著就要端莊,以尊重自己,尊重對方的行為舉止,贏得男生的青睞。千萬不要穿著暴露,以免招來只對自己身體有意思的人。 以下援用一份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少年警察隊針對「約會暴力」具體提出的防護原則,以供參考: * * * 一般來說,約會可為你帶來情誼,但當白馬王子變惡魔時,可能為你帶來不可磨滅的傷害,甚至喪命。因此,應邀約會雖不宜過於敏感,但也應有 「防人之心不可無」的準備。 一、防制約會暴力的防護原則:
|
||||
免費索取 | ||||
免費贈送【殘蝕的理性】VCD:25分鐘的生命與性教育影片
請註明姓名、地址即可。免郵資! 以電子郵件方式索取影片。 電話索取:02-2901-7270分機158 手機 0939-894-907 |
||||
聯絡人:陳青龍 符文玲; 網路編輯:藍斯 2006.04.01創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