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聖體)聖事是光明奧蹟



錢玲珠

有一個兵士用槍刺透了耶穌的肋旁,
立時流出了血和水。(若19:34)
水,是聖洗的象徵;血,是聖體的象徵。
(聖金口若望)

前言

  信仰的路,是一生的路,永無止境。感恩(聖體)聖事尤其是這條路上滋養生命的每日食糧。因此,可敬的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為了整個聖教會靈性生命的深化與提昇,繼「玫瑰經年」之後,特別訂定2004年10月到2005年10月為「聖體年」(The Year of the Eucharist)。起點,是2004年10月10-17日,在墨西哥瓜達拉哈拉舉行的國際聖體大會;終點,是將在2005年10月2-29日,在梵諦岡召開,以「感恩禮是教會生活及使命的泉源與高峰」為議題的世界主教會議。


  若望保祿二世自就任教宗以來,就深深關切整個聖教會的救恩與感恩禮生活,並不斷頒佈文獻,提醒天主子民。 值此「聖體年」,為了達至更深層、徹底的效果,教宗再一次依循他的習慣,於2004年10月7日頒佈了《主!請同我們一起住下罷!》牧函,作為這一年教會努力的目標。並期待這一年,至少要「復興信友團體主日彌撒禮儀,並加增彌撒外的朝拜聖體」。 因此,教宗責成教廷禮儀聖事部(The Congregation for Divine Worship and the Discipline of the Sacraments)提供建議和提示,而禮儀聖事部也迅速的作出回應,於2004年10月15日大德蘭瞻禮,公告了《聖體年建議及提示》,作為踐行的依準。

  在牧函中,教宗提醒我們「聖體年」的重心,並提出「厄瑪烏兩個門徒」的故事,作為牧函的核心事件。現在,我們就先審視這個故事中透顯出的救恩訊息。

厄瑪烏的兩個門徒的故事

  厄瑪烏兩個門徒的故事,是極生動,也極深刻的救恩事件。這個故事的起點和終點都是耶路撒冷。在其間,有兩個主要場景:道路中,和餐桌上。再加上序曲和尾聲,就是完整的事件。

  現在,讓我們和這兩位門徒一起,走進故事中,重新經歷和復活的救主基督相遇的驚心動魄!


  序 曲:逃離耶路撒冷
  第一幕:同行者講經
  第二幕:同行者擘餅
  尾 聲:回到耶路撒冷

序曲:逃離耶路撒冷

  這個故事,雖被稱為「厄瑪烏的兩個門徒」,但事實上,真正的關鍵地點,是聖城耶路撒冷。舊約時代,達味在此建城,迎入約櫃,使之成為政治和宗教中心。撒羅滿又在此興建聖殿,使之成為「天主的住所」。耶路撒冷也常成為默西亞來臨時,將要建立的神國的都城。

  在聖神降臨那天,默西亞的神國——聖教會正式誕生了!耶穌的跟隨者由耶路撒冷出發,往天下萬國傳播福音。

  新約中,又以新耶路撒冷來指稱天國。因此,地上的耶路撒冷,是天國的新耶路撒冷的象徵。

  耶路撒冷,也是耶穌受難、死亡和復活、升天的聖地。

  在這裡,能顯奇蹟、治癒人、復活人、說話有威嚴的耶穌被視為民族救星,冀望祂能帶領百姓脫離異族統治。但是,祂居然含冤而死,而且受盡屈辱和痛苦。原來跟隨祂的人希望完全幻滅,還要成為罪犯的黨羽,落入被捕捉的命運。於是,克羅帕和他的朋友再也呆不下去,兩人落慌逃出耶路撒冷,急急奔向厄瑪烏。

  這個時候,兩位門徒還沒有真正認識基督的救恩,對復活的救主,也還盲昧無知。

第一幕:同行者講經

  就在他們垂頭喪氣,又忍不住談論耶京裡才發生的這一切驚天動地的大事時,一位旅人悄悄地走近他們,並且加入他們的談話。他們驚訝於這位同行者似乎對耶京過去這三天的大事毫無所知,急急地向他陳述。言語中,難掩他們對民族救星期待落空的失望,以及對傳聞中復活之主的不敢置信。他們無力承擔這些,只好一走了之,遠離讓他們傷心又疑惑的是非之地。

  於是,這位同行者對他們兩位講了長長的故事,由梅瑟以及先知們開始,把所有經書上論及救世主的事件,都解說了一遍。

  於是,兩位門徒原本因無知而生硬的心,慢慢軟化了,開始暖和了,恐懼、失望漸漸離開了,他們開始有了希望和熱力,但是,他們自己還沒有察覺到這一點。

  然後,天色晚了。剛上路時,兩位門徒沈浸在自己的悲愁中,沒有太注意同行者;但經過一路上同行者的講經,已經鬆動、柔軟,已有能力由自己的悲愁中跳脫出來,主動看見同行者的需要,也慷慨的回應他的需要,邀請他和他們一起留下來憩息,並且熱誠地接待他。

第二幕:同行者擘餅

  當兩位門徒與同行者終於一起坐下吃飯的時候,同行者居然拿起餅來,祝福了,擘開,遞給他們。這個石破天驚的動作,似曾相識。對了!這是和師傅耶穌基督同餐共飲時,耶穌基督的行動!就在這個剎那,門徒們的眼開了!他們終於認出此刻在眼前與他們同桌共食的,就是復活的主基督!就是他們殷殷寄望的救世主!

  就在他們認出復活救主的當兒,主基督立即從他們眼前隱沒了,化入他們內,成為他們的體血,改變了他們的生命!

  於是,「拿起、感謝、擘開、交給」的動作,成了歷久彌新、認出復活的救主基督的標記!

尾 聲:回到耶路撒冷

  當兩位門徒認出復活的耶穌基督時,他們的世界不再寒冷陰暗,突然有了光彩!他們興奮的回憶在路上發生的一切,察覺到:原來,基督在為他們講解聖經上記載的救恩史的時候,他們的心頭是火熱的;原來,他們剎那間明白了他們原先所不知道的許多事。而,復活的師傅竟然親自顯現給他們,為他們解惑,讓他們更深的體認自己所獲得的恩寵,明白自己正走在救恩的道路上;也鼓舞他們,讓他們掃除恐懼、失望的陰霾,重新活起來,活出信仰的動力。

  他們果然憑藉復活救主基督之力,脫胎換骨,立即動身,回到原先迫不及待要逃離避禍的地方,那個可能仍有災難等待著他們的耶路撒冷。他們已經毫不在乎了,興奮地回去傳揚耶穌已經復活了的好消息!

   當年,在往厄瑪烏的路途中,復活之主的講道,復活之主的擘餅,改變了兩個門徒的生命;今天,耶穌依然在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繼續成為我們的同行者,不斷為我們講經,為我們擘餅,照亮我們的生命。

  就讓我們在這個故事的脈絡中,來認識感恩(聖體)聖事。

壹、 感恩(聖體)聖事是聖三之光明奧蹟

  聖事禮儀神學,源自天主聖三。聖父的創生奧蹟,創造了天地萬物;基督的降生奧蹟和逾越奧蹟,是祂救恩工程的圓滿表達;聖神的降臨奧蹟,帶給世界聖神的德能。聖三的奧蹟,為人間帶來無盡的光明!

一、 天父的創生奧蹟——宇宙之光

  天父是在「無」中,創造了天地萬物。顯示了祂創生的大能,也為人間帶來光明、生氣和一切(創1:1;加下7:28)。

  天主更按照聖三的肖像,創造了人,純淨無瑕。

  天主使不存在的存在,(羅4:17),成為萬物的源頭和歸向(羅11:32-36),而基督不僅參與了天父創造的化工(希1:2;若1:3),更成為道成人身的聖子(弗1:9,10;哥1:15-17)。

二、 基督的救恩奧蹟

  基督的奧蹟,要由祂道成肉身的生與死來看,也就是帶來生命之光的降生奧蹟,和永恆之光的逾越奧蹟。

1. 降生奧蹟——生命之光

  天主之子,在嚴冬寒夜,屈尊就卑,降生人間。是因為祂道成肉身的奧蹟,人方能以陰暗有限的人性,分享祂通體光明的神性,完成這奇妙的「神性與人性」的交換。

  在東方教會保存的「耶穌誕生」聖像畫中,很清楚的表明了耶穌降生的意義:

  救世主耶穌誕生時,人間沒有為祂準備地方,祂只能誕生在漆黑的山洞中。漆黑的山洞,象徵世界的無明與黑暗,而耶穌的降生,正如依撒意亞先知在舊約時代的預言:「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了一道皓光,光輝已射在那寄居在漆黑之地的人們身上。」(依9:1)而果真,救世之主耶穌基督為人間帶來了光明!聖史若望清楚的說:「那普照每人的真光,正在進入這世界。」(若1:9)

  這光,為人帶來生命。若望福音一開始就強而有力的指出:「在起初,已有聖言。……在祂內有生命,這生命是人的光。光在黑暗中照耀,黑暗絕不能勝過祂。」(若1:1,4-5)

  耶穌是生命之光,為在黑暗死蔭下的人類,帶來光明的生命!祂來,成為天人間的修和橋樑;祂來,打破僵化桎梏的律法;祂來,顛覆了冷硬的價值觀;祂來,使正義如川流不息的江河;祂來,使瞎子看見,聾子聽見;祂來,使乾涸已久的大地,得到春雨潤澤,欣欣向榮,生機一片!祂來,展現了天國的奧秘,帶給我們永世的救恩!

  因為祂的降生,世界改變了。

  在同一幅聖像畫中,耶穌躺臥在既似祭臺,又像棺木的馬槽裡,用代表復活的白色襁褓包裹著,形狀像似纏著殮布的木乃伊。的確,耶穌的生,就是為了祂震古鑠今的死。這是祂的使命。

2. 逾越奧蹟——永恆之光

  說耶穌是為死而生,一點都不為過。祂生命的意義,就在「以十字架誅滅仇恨,也以十字架使雙方合成一體,與天主和好。」(弗2:16)祂生來,就是要獻出生命,為愛犧牲的。而這救世目標,展現在祂的受難、死亡和復活上。

  今天,禮儀年的高峰所慶祝的,正是基督的逾越奧蹟:主的晚餐、基督受難紀念,以及基督的復活。

  在格林多前書和三部對觀福音中,都記錄了「主的晚餐」的情境。

  在救恩的泉源——晚餐廳,在以民紀念舊約出谷的救恩事件的逾越晚餐中,耶穌親自建立了感恩(聖體)聖事,向門徒,也向世人宣告祂的贖世犧牲:「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而捨棄,你們大家拿去吃;這是我的血,新約的血,為赦免罪過而傾流,你們大家拿去喝」。並且要求所有跟隨祂的人:「你們應這樣行,為紀念我」。

  在這晚餐中,耶穌所行的,正預示了祂第二天在加爾瓦略山十字架祭獻的意義。祂為了救贖世人,毫不保留的獻出自己的生命。這是愛的犧牲。基督也親口囑咐我們,要照樣作,來紀念祂,也就是要以聖事性的慶祝,和生活的見證,來彰顯這一次而永遠的十字架上的生命祭獻。

  死亡並不是救恩事件的句點。由於基督承行主旨,完全順服,天主在耶穌死後,給了祂最大的光榮:使祂克勝死亡,復活了!耶穌的受難、死亡與復活,於是成為天人訂立新盟約的逾越奧蹟,這盟約是用基督的生命訂立的。從此,參與基督逾越奧蹟的人,也將和祂一起,在人間為他人而活,與他人同行;並將和基督一同復活,分享祂永恆的生命!

三、 聖神降臨奧蹟——救世之光

  耶穌復活升天之前,曾允諾要天天與跟隨者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終結。因此,在祂回到天鄉,坐在聖父的右邊之後,實踐祂所預許的:派遣護衛之神——聖神,來到人間,與我們同在。

  聖神因此住在「聖神的宮殿」——天主子民心中,陪伴基督的跟隨者,在聖事性的慶祝中,重現基督的救恩奧蹟,賜予力量和恩寵;使天主子民得以善度光明、聖潔、無瑕的生活,努力愛人,在人間建立天國。如此,「那使基督從死者中復活的,也必要藉那住在你們內的聖神,使你們有死的身體復活」(羅8:11),世人終將進入永恆的光明中!

貳、 感恩(聖體)聖事是光明奧蹟的具體化

  前面已經描述過「厄瑪烏兩個門徒」故事中的兩個主要場景——感恩(聖體)聖事中的兩大餐桌:聖言的餐桌,和聖祭的餐桌。再加上進堂式和禮成式,就是今日感恩(聖體)聖事的結構。而感恩(聖體)聖事,正是聖三光明奧蹟的具體化。

一、 聖言的餐桌

  「人生活不只靠餅,也靠天主口中所發的一切言語」(瑪4:4),所以,在聖言的餐桌,我們專注的聆聽天主的話語,安靜的默思,並以歌詠、祈禱和行動來回應。

  聖言的餐桌,基本元素是讀經、答唱詠、福音,以及講道、信經、信友禱文。

  祂把全部經書論及祂的話,都給他們解釋了。(路24:27)

舊約的救恩故事

  在聖言的餐桌上,我們分享由原始(Α)到終末(Ω)的救恩故事。由創世到基督誕生,是舊約以民的救恩史;耶穌道成肉身和初期教會,以及對末世的期待,是新約的救恩故事。當然,還有旅途中的教會繼續以生命撰寫的當代救恩故事。

1. 舊約的救恩故事

  除了復活期,教會在聖言的餐桌上,以半連續的方式,宣讀舊約中記載的救恩史。包括法律書、歷史書、智慧書和先知書。在舊約中,我們清楚看見天主對以色列選民的深情大愛,也看見漫長的舊約時代,已經在準備基督的道成肉身。因此,舊約,也可以說是新約的預象。

  當然,舊約的核心,是天主命令梅瑟帶領以色列百姓逃出埃及,脫離奴隸生活,進入福地,重獲自由,在西乃山和天主訂立十誡盟約的救恩事件。

新約的救恩故事

2. 新約的救恩故事

  聖言的餐桌上,我們也聆聽由基督的弟子和再傳弟子所記錄的基督生平言行的事蹟——福音,以及初期教會的生活記錄、宗徒書信,和對末世的描述。
當然,新約的高峰,就是基督以血肉,為人類和天主訂立的生命新盟約。

  在這些故事中,我們更深的和基督的生命契合,體驗祂如何生、如何活、如何死,以及祂整個生命傳遞給人的愛、光明、希望與永生的福音。也看見初期教會的基督徒,是如何跟隨耶穌,不懼生死的勇敢傳揚福音,活祂期待我們活的生命。

3. 教會的救恩故事

  在感恩聖事中,無論是誰宣讀經書或福音,都是上主親自對我們說話。我們仔細的聆聽,安靜的默思,並提出具體有力的回應。

  講道,是聖職人員的職責,原則上由主禮擔任。闡釋剛才聽到的聖言,包括福音、讀經,以及今天禮儀經文中的各式禱文,如:集禱經、獻禮經、感恩經(包括頌謝詞)、領聖體後經……等,以及我們所慶祝的奧蹟的精義,並與今天教會、世界、社會、文化、民族、團體……的境遇結合。

  之後,我們再一次宣發信德,正如我們在領洗之前所作的一樣,表達我們對不斷愛著我們,賜給我們救恩的天主的堅定信仰。也彰顯出聖洗聖事和感恩(聖體)聖事的密切關係。

  然後,我們在剛才聆聽的聖言、和聖職的講道的光照下,為教會、世界、弱小的人、和我們的團體,以及其他世人所有的需要,向上主獻上祈禱。

  惟有當我們關心別人、看見別人的需要,才能為這些需要祈禱;惟有我們努力付諸行動,答覆這些人的需要,才能使獻上的祈禱成真。如果我們祈求貧病凍餒的人能得到健康溫飽,就要伸出手來,給他們食糧、衣物和醫護照顧。這就是禮儀生活所不可或缺的「信仰律」、「祈禱律」和「生活律」之間密切的關連。當我們這樣作的時候,就是承繼基督在人間尚未完成的救恩工程,繼續寫今天的救恩史。

在每一端聖言以及講道之後,保留一段短暫的默思是重要的,可以咀嚼我們方才聽到的聖言,在內心深處,和向我們說話的上主交談。

在這其中,音樂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答唱詠,是我們聆聽了天主的聖言,以聖詠作回應。高聲唱出聖詠,比誦念更能抒發回應的情感。而「阿肋路亞」,是期待聆聽福音的歡讚,高聲、快樂的唱出我們熱忱的孺慕之情。

二、 聖祭的餐桌

聖祭的餐桌
他們在分餅時認出了祂。(路24:35)

  在「主的晚餐」救恩事件中,耶穌是在「預言性」的餐宴中,交付了自己,並囑咐世世代代的基督徒,都要「照樣作」,來紀念祂。我們也的確聽從基督,在禮儀慶典和禮儀生活中,不斷地「照樣作」,來參與祂的祭獻。

  耶穌活在猶太民族的文化背景中,所以,要明白「祭獻」的意義,要先回到舊約「祭獻」的模型中去探究。

  在舊約以色列百姓的傳統中,有琳瑯滿目的祭獻之禮。其中最重要的,可大別為三類:全燔祭、和平祭(共享宴),和贖罪祭。

  全燔祭,是把犧牲祭品,放在祭壇上焚燒完盡。是最完整的祭獻,表達對上主毫不保留的獻禮。

  和平祭(共享宴)的獻禮,則不完全焚盡,而是分成三份:由神、司祭和獻禮者共享。但代表生命的血和脂肪一定燒給神。當神接受了祭壇上的犧牲,其他人就在上主的桌前,成為上主的客人,以宗教宴會的儀式分食其他部分。象徵和神訂立盟約,以及天人合一的共融。這是最完美的祭獻,在以色列歷史初期,這類的祭獻最多。

  贖罪祭,強調以「血」贖罪的作用。因為血是生命,以血贖罪,力量強大。

  在基督建立的感恩(聖體)聖事中,不僅涵攝以上所有祭禮的特質,還賦予了更豐富的意義。我們可以就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主,請同我們一起住下罷!》牧函中所提出的幅度來一窺究竟。

1. 宴席

宴席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清楚指出,「宴席」,是感恩祭宴最明顯的特徵。

  的確,耶穌在世時,就很喜歡和人一起吃飯;復活後亦然。許多美麗的故事,都發生在祂和人一同用餐時。路加福音中,就精采的記錄了耶穌的十場餐宴,蘊藏極豐富的啟發和教導。 而第一台感恩禮——主的晚餐,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有著逾越節晚餐背景的餐宴。

  基督和門徒們共進的祂在人間的最後晚餐,是一個共享宴。祂在席間擘餅、分杯,要他們拿去吃,拿去喝:吃祂的體,飲祂的血。但是,祂的徒兒們顯然並未瞭解這頓「預示性」的餐宴的個中深意。

  今天,當我們慶祝感恩禮時,我們是受邀和基督一起宴飲,而餐桌上的食物,是基督的體和血,祂是以自己的生命,在餵養我們,這是多大的愛情!

2. 共融

共融

  當我們在耶穌邀請的餐宴中,以同樣的姿態和專注,一起聆聽上主的聖言所傳遞的福音訊息,一起和基督獻上生活的祭品,一起表達對彼此的平安祝福,又一起食用了祂的體、祂的血之後,我們不僅和基督結合成一體,我們彼此,也融合為一。正如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所指出的:「與基督同桌共食,表達出上主願意與我們共融,以及我們要在這共融中,發展彼此間的共融。」 這呼應了保祿宗徒提出的「教會是肢體」的神學(格前12:12-27)。

  此外,保祿對教會的一體性,也有扣人心弦的描繪:只有一個身體、一個聖神、一個希望、一個主、一個信德、一個洗禮、一個天主和眾人之父(弗4:3-6)。

  的確,藉著基督的體和血,我們都共融在基督內,成為一體。身為基督肢體的我們,也願意一起把基督對世人的愛,傳播出去。這是最美麗的共融。

3. 祭獻

  毫無疑問,基督十字架上的犧牲,是驚天動地的祭獻,一次而永遠。其實,基督的一生,由聖神降孕,到十字架上氣絕,時時刻刻都是承行天主旨意的全燔祭。

  基督的祭獻,是愛的祭獻、贖罪的祭獻、修好的祭獻、精神與生活的祭獻、新盟約的祭獻。 教會的祭獻,就是結合基督這一次而永遠,且獨一無二的祭獻。

  祭獻的獻禮,是餅和酒。初期教會非常重要的三大禮儀文獻之一《十二宗徒訓誨錄》記錄的禱文說得好:「這所擘的餅,當初是麥子,曾散滿在山崗,而後團合成一個」。我們可以默想一下其中的深義。

  麥子由播種到收割,已經要花不少功夫。而收割之後的麥子,要一粒一粒的丟進石磨中磨成漿汁,多麼疼痛!何況每一粒麥子之間,也不見得那麼融洽,也許,正有看不順眼的夾雜其中,卻都要一股腦兒的融在漿汁中,避都避不開,多麼難受!這些漿汁,還要用大石頭壓住,把汁水擠盡,成為麵粉。這些麵粉,更要經過搓搓、揉揉,才成為餅形。再放進烤箱去烤,才能供人食用!

  要經過這麼慘烈的折騰,我們才能成為祭品!原來,祭獻,是那麼不容易!但是,耶穌已經為我們這樣的祭獻了自己,受盡肉身的、心靈的苦痛,我們若要跟隨基督,如何能不作相同的祭獻?

  在義大利,有一座建於六世紀的聖維他聖殿(The Basilica of St. Vitale),聖所兩側的牆上,有幾幅與祭獻相關的鑲嵌畫,主題分別是亞巴郎獻子(創22: 1-14)、亞伯爾的祭獻(創 14:1-4),以及默基瑟德的祭獻(創 14:17-20)。 當信友在此參與感恩禮時,舉目見到舊約中的重要祭獻,這些祭獻正是新約中基督祭獻的預象。而祭台上此刻正重現基督的祭獻,我們的祭獻也參與其中,這是何等美麗!天上、人間,過去、現在、未來,都交融在此時此地的禮儀慶典中。於是,舊約、新約與今日的祭獻,都在同一個空間中並陳。這正是救恩史的延續性啊!這樣的經驗,正是對信友靈修的深化以及信仰內涵的瞭解,最大的滋養。


4. 紀念

  耶穌曾在最後晚餐時,親口吩咐:「你們要照樣作,為紀念我」。那麼,什麼是紀念呢?

  在拉丁文中,「紀念」(memoria),是一個「模擬」(耶穌在主的晚餐中的行動)和「服從」(耶穌的命令)的行動。

  在希臘文中,「紀念」(anamnesis),有較多「參與」和「共融」的涵意。

  在希伯來文中,「紀念」(zikkaron)的意涵更加豐富,拉丁文和希臘文的「紀念」之意,皆源於此。我們可以由天主與諾厄及其後裔立約的故事來理解(創9:8-17):天主和人立了一個約,並且確立了一個盟約的記號;這個記號被呈現給天主,喚起天主的記憶,再一次實踐這盟約。如同洪水滅世之後,天主以天邊的虹霓為標記,與人立約,當虹霓出現時,天主就會想起曾經立的盟約,而不再降雨成災。在這樣的「紀念」意義下,耶穌正是被高舉的盟約的標記。

  此外,「紀念」,同時含有三個時間的幅度:將過去的歷史事件,在此時此刻重現,並延展到未來。

  感恩禮,其實就是基督的死亡與復活的紀念。當教會慶祝感恩禮時,正是紀念基督,包括祂的一切:降生、死亡、復活、升天。而在基督身上,我們其實也在紀念整個救恩史。

  對觀福音及格林多前書中,記錄的最後晚餐,是耶穌建立感恩(聖體)聖事的描述。而若望福音中留下的,是基督為門徒洗腳的一幕。貴為門徒們一向尊敬、馬首是瞻的師傅,卻屈膝蹲身,以僕人之姿,卑賤地為門徒們服務。並且吩咐他們,要照樣作(若13:1-17)。

  是,我們按照基督的吩咐,「紀念」祂,就是要在生活中以僕人之姿,為所有需要的人服務。而生活中自我犧牲與交付的服務,正是我們的生活祭品!

5. 末世

  未來是什麼?未來是生命的終極,是末世。保祿宗徒清楚指出「我們的家鄉原是在天上」(斐3:20)。的確,天鄉,是基督徒的原鄉,是我們都要回歸的地方。

  在歐洲許多古老的聖堂中,如羅馬聖克來孟聖殿(The Basilica of San Clement)十二世紀的拱壁鑲嵌畫,表現了十字架與天國的丰采。而現世的聖宴,正是天國聖宴的預嚐。

  這些禮儀空間的神學和藝術呈獻,把天上耶路撒冷的新天新地,帶到我們眼前,讓我們不由得嚮往天鄉!

  當然,基督再來,也是另一種末世的表達。

6. 基督真實的臨在

  感恩祭宴無法和耶穌的受難、死亡、復活分割,也同樣不能和耶穌第一次顯現給門徒分割。死而復活的主今天仍在感恩祭宴中親臨。

  《禮儀憲章》第七號清楚陳述基督親臨於禮儀中,尤其是在司祭、聖體聖血形象、聖言和祈禱的團體中。

  厄瑪烏的兩個門徒,是在復活的主基督擘餅時,認出祂來。耶穌基督「拿起、感謝、分開、交給」的行動,太強而有力,深印人心。以致這個動作被重複時,立即讓人聯想到主的晚餐時,基督擘餅的那一刻。

  今天的我們,也像厄瑪烏的兩個門徒一樣,在「拿起、感謝、分開、交給」的行動中,體認到基督的親臨。祂在我們當中再一次親自訴說救恩的故事;再一次實現祂「你們兩三個人因我的名聚在一起祈禱,我就在你們當中」的承諾;再一次藉著主禮以大司祭的身分親自帶領我們祭獻;再一次親臨在餅酒形中,與我們完全共融。

  所以,當我們參與感恩禮的時候,特別是與復活之主的體和血共融的時候,我們能夠不尊敬、不悸動嗎?主正與我同在啊!我正與主和教會肢體共融啊!

《續下頁……》

 

 

 

 

 

 

 

 

閱讀以前的文章

 

   

您若要定期免費收到本網站最新資料,請點選....
我要訂閱免費新資料!


首頁典章與書籍禮儀專題實用篇交流坊典藏目錄關於我們首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任意轉載。
有任何需要與意見,歡迎直接與我們連絡:

天主教輔仁聖博敏神學院禮儀研究中心